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多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多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时代到今天有多少年了?
654年,2022-1368=654
1368年1月23日(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
朱元璋(1328——1398),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农家庭,小时候曾在直觉寺作过和尚,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嚎州郭子兴部红巾军。
654年,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1]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2]。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263]年号“洪武”。
洪武朝1368-1398.30年朱元璋生于1328年1398年,694-洪武元年(1368)建立明朝,到今己经654年了。
建文朝1399-1401年3年永乐元年1402~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46+33/580年1949年~2019年就有70年了,加上580等于650年再上大概改元闰月四舍五入652年吧!
明朝有多少个皇帝,具体都有什么功绩?
明朝一共有十六皇帝,这里面不包括死后追谥的,如朱标和嘉靖帝的父亲等。明朝皇帝个个都是奇葩,都有一段传奇故事,不过对明朝皇帝后人还是有一个不错的总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算是恰与其分吧。
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
朱元璋的功绩主要表现在:驱赶蒙元,统一全国,建立汉人统治政权;巩固汉民族地位,光复传统文化;加强皇权,改革吏制;减轻税赋,休养生息;惩治贪官。
2、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
建文帝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废除苛政,实行仁政,为错杀的有功之臣***;减轻赋税,恢复经济;任人唯贤,以儒治国,规范科考;推行削藩,加强皇权。
3、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
朱棣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对内设立内阁,对外征服蒙古,收复安南;设立东北奴儿干都司和西北哈密卫,西南设立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派派遣郑和下西洋,拓展海外商贸;命解缙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禧文乐见,为你解读不一样的文字。
这个问题很有历史意义。
古代的人口不像现在这样,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在清朝初期,时局动荡,人口迁移频繁,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百姓怎么可能静下心来生息繁衍呢?
除了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西藏、新疆,勘定中俄边境,确定和稳固了清朝的版图外,清朝的人口增长主要原因要归功于“康乾之治”:
在清朝的初期,清***有一个规定,允许满族的贵族收留没有家庭财产和生活来源的汉族百姓作为奴仆,这就是“投充”,投充后的汉族身份十分低下,可以随意被贵族买卖,子女的婚姻要由贵族说了算,康熙皇帝登基后,最终废止了“投充”。
进入中原的满族贵族为了安置入关的大量旗人和八旗将士,用野蛮“圈地”的形式霸占中原百姓的土地。
康熙把明末、清初所有贵族和藩王的土地无偿的分发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农民的手中有了土地,才开始安心的耕种,并对安心开垦荒地的农民给予房屋、口粮和农具的奖励,把这些生产***永久的送给农民。
很简单,这是红薯、玉米、土豆的功劳。红薯、玉米、土豆原产于美洲,在明朝末年时由西班牙人传到了东南亚,随后引入我国,到了清朝开始大面积推广,有句话叫“引进于明,得利于清”,是乾隆时期人口大爆炸的重要因素。
在明朝以前我国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水稻、谷子(小米)和高梁,水稻生长在南方地区,小麦生长于华北黄淮平原,谷子生长于黄土高原,高梁主要生长于河北、东北。这四种作物中小麦和水稻对土壤的质量要求很高,用水量大,肥力也高,因此主要种于平原、河谷地区,山岭等土壤薄的地方很少能种,而且在过产量很低,一亩地就是二三百斤。谷子和高梁虽然耐旱,但依然得种在土壤较厚的黄土上,其它土不行,谷子和高梁的产量更低,一亩地百十来斤。所以在明朝以前山区、丘陵开发的很少,没有啥梯田。
红薯、玉米、土豆这三种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无论我国东南西北的山区、丘陵、平原都能种植。而且对土壤的质量要求不高,土厚土薄都行,肥力要求也不高,因此一引入我国便迅速分布到全国各地。最主要的是产量大,红薯和土豆每亩地都是几千年,而且吃法多样化,可以烧着吃、蒸着吃、煮着吃,还可以切成片晒干磨成面,蒸馍做面条。去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肯定知道,生活在大山上少数民族人就是靠玉米、土豆、红薯这三种粮食过活。
玉米产量也很高,在华北黄淮平原上玉米和冬小麦的生长季恰好分开,一个冬春季,一个夏秋季,这样一年就可以两种两收,粮食产量增加一倍。在多雨的江南,原来山区丘陵地是不种粮食的,玉米到来后便广泛种于山区丘陵地带。
因为这三种作物适应性强,于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便开始大面积垦荒,众多山谷、丘陵地带被开发出来,山上也修了很多梯田。这样土地也增长了许多,种的粮食也多了,所以能养活更多的人。
在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政策改革以前,历朝历代实施的是人头税,即按人头收税,家里人越多收的税越多,所以很多穷人家庭不敢多生孩子。而一些权贵大户则想方设法隐***口,将大量人口算成奴婢、家丁或私奴,不统计入丁户,躲避人头税。
摊丁入度制度起源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康熙时期各地有试行,雍正皇帝登基后全面实施。取消人头税后就不在依据人口数量收税,而是改用土地多少收税,所以普通老百姓便没有顾及,放开了生。加上有了红薯、玉米、土豆这些高产粮食,有了粮食就不愁养活不活,所以人口就翻倍的增长。
我们很多人对中国人口有着错误的认知,那就是“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人就多”。
其实不然,在清朝以前,中国人口没有突破一亿。即使是汉唐两朝的鼎盛时期,也不过人口最多6000万。
到了明末,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_a***_]人口大约5100多万。但是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在清朝的道光年间,人口已经达到四亿。 这么突然的人口激增,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环境稳定、粮食充足
自康熙定三藩,收台湾后的一百多年里,大清帝国除了边疆的小战事外,国内一直处于和平稳定的局面。这为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为主的中国,提供了极好的农业发展机遇。
所以这一阶段,大清的子民们拼命发展农业,开坑荒地,种作农物。随着粮食产出的充足,饥饿人口变少,同时新的种植技术和稻种的引进。这都直接导致人口死亡率变低,而人口出生率则大大增加。
大白天说就是,***都吃的饱,***就生的好。
二、经济发达、轻徭薄赋
虽然清朝时期相较于西方各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确实落后很多。但是,因为农业的发展以及赋税的改革,清朝的经济仍然发达。
在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也就是新出生人口不再征收赋税。
商周时期巳经形成{长寿,多子多孙的思想}詩经里″國風篇:蝗虫的翅膀诜诜兮,你多子又多孙,振振兮,蝗虫的翅膀,群飞嗡嗡响,你多子又多福,绳绳兮″。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既群飛,因飛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至周始設有掌管人统計的官员{司命,司民}生者登計,死者注销要{拜而受之,登於天府}秦汉年間人口约2ooo万,三國期間,全國人口只剩下1000万左右,。
唐太宗李世民既位笫一年{627年}下詔书实行奖励民間婚嫁,{男子20岁女子15岁}给予资助,并把″婚姻及時,鳏寡数少″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内容之一,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天宝年間人口6000一一7000万之間。
宋代徵宗大观四年,土地利用率之最,历学家估計最高垦田数,7、2亿亩,不仅遠超越唐代,元,明也未达到此线地域分布上,长江流域成为全國人口最稠密地区,人囗从4700后破亿。
明代人口达1、5亿,到了万历二十八年人员又增至1、***亿,而当時世界人口也不超过四亿,明代人口流动值的注意是海外移民,至少50万达到空前高度,大多是浙江,山東福建,广東沿海民,去马来亚谋生{俗称,南洋}。
清,人口突破四亿,主要是雍正乾隆的政策連贯性,废除人头税,玉米,蚕豆,花生,红薯等高产作物的传播,以及南方双季稻在江南地区的普遍,补救了粮食的缺口,{据說雍正时期:库存的银俩,多的放不下了,铜钱上的绳子烂成泥土},,
那些展翅高飞的鸟儿,归飞提提,百姓的日子过好了,丰年小米大米多。
謝謝悟空,,,,,,,啊啊终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多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多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