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刘基,明朝历史刘基是谁

kodinid 4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刘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刘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怎么评价刘基?
  2. 明朝刘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3. 刘基为什么叫伯温?

明朝怎么评价刘基?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明朝历史刘基,明朝历史刘基是谁-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上面这段话,是“老板”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一段评价。

明朝历史刘基,明朝历史刘基是谁-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刘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朱元璋一辈子都没有对刘基敞开心扉,而刘基一辈子也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厚爱。想要知道为什么这次对话决定了刘基的生死,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朱元璋:一代布衣天子,杀伐果断。“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这句诗里便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戾气。但是朱元璋疑心,自尊心太重了。甚至因为一些小事要了好多人的性命。朱元璋尤其尤其对儒生和文臣心怀戒备。他认为这些人看不起他,认为他们目中无人,这种心理伴随他终生。朱元璋恨不得爬进这些文臣儒生的心里、脑子里看看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刘基: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能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与诸葛孔明齐名的。既然刘基本事大,难免有点恃才傲物,难免有点书生儒气,难免有点舞文弄墨。伴君如伴虎啊,刘伯温也是有苦说不出...再来了解一下背景:李善长年迈,已经不再想掌管朝中政务。杨宪以刘伯温徒弟以及党羽的身份与胡惟庸等淮西勋贵抗衡。胡惟庸不断拉人下水,洋洋得意,认为朝中二把手非自己莫属。王广洋被怀疑与刘伯温勾结。反正朱元璋就觉得刘伯温私底下没好好写字下棋偷偷勾结去了...好了,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问这三个人的名字了吧。李善长作为淮西勋贵长老级人物,朱元璋要确定刘伯温没有和他们同流合污。杨宪是刘伯温党羽,朱元璋要确定刘伯温胆子还没大到让自己的爪牙无法无天。胡惟庸迟早要被朱元璋杀了,朱元璋要看看刘伯温对此人什么看法,与此人有没有私下勾结。王广洋纯粹过来打个酱油...放大招之前,放个小技能耗耗血...那为什么刘伯温还是死了呢?上面说了朱元璋很讨厌刘伯温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你刘伯温就算有天大的本事,在皇上那里也是自以为是!所以这种关键性的场合刘伯温再一次惹怒了朱元璋。天下之大除了你刘伯温竟然没有一个能担当宰相之人!who are u!!!(咳咳,我在模仿朱元璋的心理活动)小样!反了你了!我都没好意思说天下天子非我不可!但是私以为这不是真正要杀刘伯温的原因,原因是朱元璋疑心愈加泛滥,锦衣卫洪武四大案都告诉我们朱元璋连李文忠都想杀,(马皇后救了李文忠)还有谁他不敢杀!这次不杀刘伯温,下次你多了嘴照样杀你刘伯温,这次对话即使刘伯温让朱元璋满意,他也逃不过之后朱元璋在胡惟庸案、蓝玉案和郭桓案的大开杀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元璋只不过想说:“这个天下她是我的!!!”。(散花,鼓掌,大王你好帅!)谢谢观看

刘基为什么叫伯温?

刘基(1311-1375年),浙江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又被称刘诚意。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也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所以又名刘伯温,有一段故事在里面。相传少年刘基去石门洞读书,初到那里时,见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便沉醉于山水之间,天天玩耍,荒于学业,无心读书。

明朝历史刘基,明朝历史刘基是谁-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教书先生见他这种表现,就拿出《荀子•劝学篇》给刘基,惩罚性地要他读一百遍。

哪知刘基只读一遍,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再读一遍,竟然只字不差。先生叫他再读,刘基就不耐烦了。

教书先生又拿出孔子的教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刘基。刘基知道先生用意,但只是当面诺诺是听,过后还是收不了心,先生很无奈。

学习不够用心的刘基,因一次偶然之遇,受到了教育。有一天,他去溪边玩耍,突然传来棒槌击打之声,便遁声望去,只见溪边堆积着如小山般棉纱,一个年轻女子槌槌洗洗,一刻不停地劳动着。

刘基想,这么多的棉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完呢?这女子怎么不嫌烦?就在他正在思忖时,那女子口中飘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天下没有浣纱女,人间哪有衣暖身。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攻书可专心?·····

刘基听了歌声,心中涟漪顿起,愧疚之感一阵一阵涌来,脸颊不由地红了。他转身一溜小跑,回到学馆书房坐下读书。

从此,刘基再也不荒于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勤奋攻书。他十分感激浣纱女的提醒,为警戒鞭策自己,就又给自己取名“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之决心。后人尊敬他,又因他封“诚意伯”,就把“百”字改成“伯”,叫他刘伯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刘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刘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伯温 朱元璋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