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孙传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孙传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明末的忠臣良将中,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吴三桂、孙承宗哪个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 孙传庭电影说过最经典的台词?
- 孙传庭潼关之战有多少人马?
- 明末的周王朱恭枵为何如此勇猛,能抵挡李自成的几次攻城,最后全身而退?
明末的忠臣良将中,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吴三桂、孙承宗哪个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袁崇焕的悲哀在于让一个战术层次的指挥官指挥一场战略层次的对决,袁是一名不错的将军但不是一名合格的统帅。
洪承畴其实个人感觉能力尚在袁崇焕之上,不过气节方面让人无语。
杨嗣昌绝对是农民军的噩梦不过造反的老百姓与关外铁骑战斗素养不是一个层次的,如果把他拉到关外与爱新觉罗较量总其一生生平战果我感觉他也是凶多吉少。
孙传庭有与杨嗣昌类似的经历,不过更加不走运一些。总体而言杨孙二人在你列出的几人中排名应该比较靠后。
大名鼎鼎的吴三桂我感觉与其说他是一名军事家不如说起是一名投机的政客更加合适,叛变再叛变杀起自己当年自己的主子毫不犹豫处处显示出其政客的嘴脸,所以我觉得吴三桂军事素质过硬政治素养更高。
孙承宗说先要指出的其是一名战略性指挥人才,没有孙承宗就没有袁崇焕这是不争的事实。关宁防线的建立延缓了朱家王朝的寿命,这其中孙承宗的贡献是最大的。可惜国运不济,仅凭一人是难以挽回一个王朝覆灭的。即使是孙承宗这样的强悍之辈也是无力回天。孙承宗不但军事谋略远高于上述几人气节操守更是让人折服,在家乡保卫战时明知实力相差悬殊依然勇于亮剑,兵败后***殉国折射出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即使对手也对其佩服不已。所以孙承宗应该是上述几人之中的翘楚。
孙传庭电影说过最经典的台词?
1、该证的不能征,该杀的不能杀,我到底为谁而战?!
2、我并非嗜杀之人,但孰轻孰重,总得有人做出决断。
3、我若是让你治疗,你可有把握?
4、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
5、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
孙传庭潼关之战有多少人马?
十万人马
1643的8月初,孙传庭在西安誓师,领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陈永福等部十万人再出潼关。
交战地点还是郏县,明军还是先胜,后来明军断粮了,孤军深入,刘宗敏的一万骑兵直接断了大明的粮道。
更悲剧的来了,常年干旱的河南老天爷却连日大雨,众多露营的将士既无无栖身之所,更是无食饱腹,苦不堪言。
孙传庭只能回援去打通粮道,当然肯定不能一起撤,得留个人在后面打掩护吧。大概他以为河南总兵更了解河南地形吧,所以陈永福被留下殿后。
陈永福一寻思,孙传庭嫡系陕西兵撤退,留他河南人做炮灰太过憋屈,于是愤恨不已的他也带着河南兵选择撤退,但他显然没有把控好河南队,撤退一瞬间了四散逃窜的溃逃。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孙传庭以兵部尚书衔统帅六省10万大军,持尚方宝剑出潼关,迎战李自成。明军大败,孙传庭在潼关之战中牺牲,关中沦陷。从那以后,大明王朝进入了灭亡的快车道。
明末的周王朱恭枵为何如此勇猛,能抵挡李自成的几次攻城,最后全身而退?
明末周王朱恭枵,称不上勇猛,他却是明朝藩王之中相当聪明的一个。
朱恭枵的封地在开封,是朱元璋十一世孙,从崇祯十四年正月到崇祯十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领大军三次围攻开封,却损失惨重,连他本人也被明军悍将陈永福射瞎了一只眼睛,最后农民军使用了水攻之计,让黄河决堤倒灌,才终于攻下开封。
虽然最终拿下了开封,开封之战也称得上李自成从崇祯十二年再起之后的一次严重挫败。如果每个城池都这么难啃,每个藩王都像朱恭枵这样聪明,李自成早就碰得一头包,回商洛山里当山大王去了,哪还敢想逐鹿中原。朱恭枵聪明在哪里呢,他懂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个道理,如果把大明比作一个公司,他朱恭枵就是个洛阳分公司名义上的CEO,经过历代的积累,到了明末周王家业惊人,保住了开封,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家业,同样,保住了大明,也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家业,如果开封被攻克了,如果大明倒了,他全家连性命都别想保住,更别说拥有现在的一切。
为自己而战,哪里还能有一丝保留呢?
除了头脑清楚,朱恭枵还懂得激励机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管用的。为了防守开封,朱恭枵不计成本,除了自己出资加固开封城防,“增云楼、储火药、立炮台、添飞石、分布周密”,还拿出自己的库金设立悬赏,杀死一个农民军给赏格五十金,这样丰厚的激励,相当于给一个公司员工工作一辈子都不可能拿到的报酬。打仗本来就是军人的职业,此时大明尚存,李自成还是流寇,如果在周王这里能拿到这么多钱,那又何必为了能吃上口饭,再去投靠李自成呢?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似乎是很浅显易懂的道理,不过明朝宗室们,可能是被圈养了太久,明白的却很少。
同在河南的另一位著名藩王——洛阳的福王朱常洵,他的富有不下于周王,却是个看***的人。农民军席卷中原,洛阳必定不能幸免,朱常洵却继续花天酒地的生活,对城防既不关心,更不上心,哪怕许多官员多次告诫他要加强防御,他也不放在心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孙传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孙传庭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