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活动,唐朝历史活动有哪些

kodinid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活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活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中的明法,明书,明算,三科考的是什么?
  2. 为什么帮唐朝打下江山的府兵制,在盛唐时为何又改为募兵制?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中的明法,明书,明算,三科考的是什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唐朝科举里的常科有五十多种科目。在唐朝的科举里都有明法,明算,明书的考试,但是这三种考的科目在常科里不被重视,按现在的理解基本属于选修课。那么这三类科目主要是考什么呢?

明算,主要是考数学类,几何类的学科,比如过去的《周髀算经》《五经算》《九章律》等,封建时代,学子们主要以习文为主,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夺得功名,从此步入官场,光宗耀祖。正是这种普世的价值观,学子们少有人去研究科学,所以这些学科就不被重视。

唐朝历史活动,唐朝历史活动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法,主要是考试法令类,也就是律法知识的考试,哪个时代,各种工作是不分专业的,不像现在,法官、律师必须通过法律考试才能有资格上岗从事法律工作。没有人去专业学这个,即便是到了大理寺这些衙门,也只是熟悉部分法令,不专门研究这个。而且各部门的官员之间互相调动,很少有专业的人士。

明书,主要是考试各种书本类知识,包括法令类、文史类等,这点上和明法的考试内容差不了多少。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您是否满意呢?

唐朝历史活动,唐朝历史活动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为什么帮唐朝打下江山府兵制,在盛唐时为何又改为募兵制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

王朝兵制的改革是为了提升边境藩镇部队的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应付周边像吐蕃契丹这样越来越茁壮的势力。

唐朝历史活动,唐朝历史活动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就是说,加强了军队的职业化,这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马略改革颇为相似。在之前的征兵旧制中,被挑选前往边境的士兵有的是府兵,有的是平民,他们平均服役期是三年。其中部分人为了得到奖赏而愿意长期驻守边境,但这一制度造成了未经训练的新兵经常代替久经锻炼的士兵的情况。

而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唐王朝在737年颁布的一份诏书中命令——边境诸镇的士兵和未登记户的成员中长期雇佣那些合格的和愿意服役的人。这些人可以得到高标准的津贴,并享受免税数年的特权待遇。

在张说的722——723年改革后,府兵继续存在,但是随着正如前文所说的边防军和中央军的日益职业化,其作用就越来越弱了,最终成了名义上的建制——既无组织,军官,武器和装备,也无粮食

而府兵的消失也意味着北魏以来对军队建设的一种流行思想——主张通过对农民进行正规训练的方式,可以经济地保存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因为府兵可以自给自足,同时又可以与禁军一起履行正规的职责。

而新的兵制正如同其后来表现出来的那样,使得唐王朝在面对外来威胁时占据了更多优势,但同时也加重了财政负担并且让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庞大。

唐王朝高速发展和繁荣的经济,稳定的粮食供应体系,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完成转变的关键,南北朝时期战乱纷飞,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由于战乱,经济生产地区很有可能遭到战争的破坏,在这种形式下,府兵制是高性价比下的产物。


而军队的职业化,也是更好地应付外敌的挑战。

高中政治课上老师就教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这不仅仅是征兵制度的改变。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

府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从军参战。参战时自备马匹武器。

募兵制:由中央财政直接负责军饷、物资、训练等一系列事情。招募来的人都是职业军人,靠军饷生存。并不从事其他职业。

唐朝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防止农民起义:青壮年参军之后,其余的老弱病残就不能揭竿而起了。而府兵制则不同,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很容易在灾年揭竿而起。

2.适应战争需要:府兵制战士需要自备军需。如果战争时间过长,到了冬天还需要写信让媳妇寄棉袄。可是棉袄寄来之前,战士们只能受冻了,这会严重影响战斗力。而募兵制一切都由国家财政负担,***统一发放,不仅减轻了战士的经济负担,还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战斗力。

3.兵源严重不足:按照规定,府兵“三年一代”。可是到了唐玄宗后期,边患增加、战争不断、戍期延长。另外,军队内部严重腐败,私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办私事。因此,无人愿当府兵,募兵制孕育而生。

4.提高军队战斗力:府兵制的士兵,平时务农,战时从军。只有在务农的间隙时间参加军事训练。而募兵制则是招募职业军人,只从事军事活动,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军事训练。这样,战斗力肯定会提高。


唐朝建立以后***取了自西魏沿袭下来的府兵制,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天宝年间,却是彻底废除了府兵制,而***取了募兵制,当时安史之乱并没有爆发,唐朝还处于盛世之中,为何缺好好的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呢,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因为盛唐不只是李氏皇族的盛世,更是官僚阶级和世家大族的盛世,但偏偏不是老百姓的盛世,所以府兵制名存实亡,自然被募兵制取而代之。

为何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首先我们来说说府兵制的性质类似于兵农合一制度,兵源来源于均田百姓。

何为均田百姓呢,就是唐初在关中统治牢固之地实施均田制度,老百姓每个人可以分一百亩土地,只要好好种地,到了死后可以保留二十亩永业田留于后世,其他则由朝廷先后陆续收回,再重新分配。

均田制度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抑制官僚、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二是均田百姓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可以说是府兵的重要兵源。

可以说均田制度是府兵制度可以实施的基础所在。


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问题就来了,虽然当时看似是大唐盛世,但并非是老百姓的盛世。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不只是李唐皇室权力达到巅峰,官僚阶级还有世家大族的权势也是根深蒂固起来,因此土地兼并开始严重起来。

土地兼并严重,自然意味着均田制度的破坏,这就造成了两个恶劣后果:一是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田地,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了生活多是逃往其他地方,府兵的兵源得不到保证。

唐朝中叶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实有不得以的理由,简而言之即府兵先“不堪用”,后乃“无兵可用”。

先对唐的府兵制,做一初步介绍。

唐之府兵制承北朝(北魏、北齐、北周)、隋而来。贞观十年,唐太宗仿隋鹰扬府设折冲府,管领兵卫,按其规模分为三等,上府统一千二百人,中府统一千人,下府统八百人,这样的折冲府按照《唐会要》记载陆续设立了六百三三处。

府兵非普遍兵役制,其兵源最初来自李唐起兵太原时的元从,和接收隋及诸反王的武装,按照《邺侯(李泌)家传》记载“元从军老及缺,必取其子弟、乡亲代之,谓之父子兵”可以想知府兵实为父子相承的世兵制。后来随着府兵规模扩大,唐******用指定某一地域选练征充的办法,但兵源一经选定则永为世户的政策并无变易。

父子相续为兵,而首代人的勇略并不必然传承,加之训练渐弛,监管懈怠,武周之后,府兵之法大坏,卫佐以之给姻亲之家为童仆执役,时人视为贱业,如此军伍即为守备也嫌不足,遑论疆场争锋,此为前言的“不堪用”。

再者,府兵军刃、器甲均需自备,《新唐书.兵志》载凡府兵“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之类),横刀......麦饭九斗,米二升,皆自备。”负担本重,加之不免征徭,番代不时(番代即视卫戍地远近,以若干人为一组,互轮服役的方法),府兵家多破落,率多逃亡,又有战死、被私家分割等种种状况,兵源日竭,乃至出现折冲诸府无兵可交,但存官吏的情况(《唐会要》记玄宗天宝八年之事)。此为前言的“无兵可用”。

综上而言,唐中叶以后,府兵制已到不能不变的地步,如明清之际大儒王夫之所言“府兵者犹之乎无兵也”,故府兵即废,则不得不行募兵之法。

以上浅见,望方家斧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活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活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府兵制 募兵制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