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如何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如何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儿这两本书写的真实吗?请给出详细理由?
如果把当年明月比作医生的话,那大明朝无疑就是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当年明月是把大明朝的病症从头到脚描叙了一遍,并且粗略的点出了致使他患病的一些原因。
历史的魅力正在于给人以思考和暇想。明朝那些事作者只是用小说的笔法叙述史实。参考的都是正史以及名家文章书籍。真实性不容置疑,但历史的难点在于你不可能百分百地还原场景,尤其是主人公的内心。所以不同学者对同一史实的发展,原因和影响都是见仁见志的,但都是负责任有理论依据的。《明朝那些事儿》里说张居正和冯宝排挤高拱,后来又有陷害高的意图。而百家讲坛郦波先生说那都是冯宝干的,事实上除了张本人,我们都不知他的真实想法。
另外,《明朝那些事》里的严嵩和方志远先生所讲的人物性格和作风也不大一样。但这个分歧融入了个人情感。 另外还有对万历的看法,《明朝那些事》认为万历二十年之后明政局混乱,但民间繁荣,学术活泼。阎崇年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认为明亡于万历。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在博客上连载的博文,这些博文至今还在,大家可以去看看,基本上都是日更的。
业余时间,要做到日更,要花时间去搜集史料、解析史料、消化史料,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还得用一种大家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说实话,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已经比当时盛行的三无网文和地摊文学靠谱太多太多了。
从第一篇发布 2006-05-23 18:05:43 到 最后一篇的2009-04-10 19:28:42 ,三年时间,1779篇博文,他坚持下来了,写成这本书时,他还不到30岁。
他当然不可能方方面面考证明白,也不可能事事客观公正判断准确不掺杂个人感情,更不可能没有疏漏、错误。
要说严谨,即便像顾诚先生那样以数十年积累而终成一部《南明史》,自言【不满足于“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而是力求在史实上考订准确】,却也十分谦虚的表示:“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在我涉猎的明清史领域内,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相当有限,许多问题仅具一般常识,甚至毫无所知。实事求是的对待学问,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切忌把治学看得太容易,切忌过高估计个人的能耐”。
不管是《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唐朝哪些事儿》,历史的魅力在于给人以思考和暇想,两个作者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学识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王朝?你怎么看?
答:这种话不知道是不是小编胡说的。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才是我国最具有血性的王朝!也是最具有胸怀宽广的王朝。为什么如此认为?我们来看看第一点,明朝的政治口号是:不上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试想想,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个王朝做到了?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总强大吧?那个时候喊出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可是,为了边境永久和平,汉武帝还是派了王昭君和亲。不信,你看看明朝,有哪位皇帝和过亲?
在明朝中期,北京“土木堡之变”。那时候明朝的朱祈钰皇帝被瓦剌俘虏了。这个时候,于谦出来,另扶一个皇帝朱祈镇,硬是打败了瓦剌,解救了北京之围。并迎回来了老皇帝。如果换作别人,或许早就答应称臣纳贡了!所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性的王朝――至死不屈服!
第二点,明朝皇帝的胸怀宽广。明朝在朱元璋时期规定,皇帝不得任意***谏臣。“谏臣”就是向皇帝进谏的忠义之臣。做为谏臣,在向皇帝进谏时,难免说错话。甚至,说的非常难听。但是,皇帝不得任意杀死谏臣。最多也就是罢官丢职而已。绝大多数都得以善终。在整个大明朝277年的历史上,被杀的谏臣基本上没有。如果换作别的王朝,这个谏臣,恐怕早已人头落地了!
应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王朝!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气质的王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如何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如何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