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评说,唐朝历史评说大全

kodinid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评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评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助父创立唐朝,横扫外夷,李世民为何落得弑兄夺位的骂名?
  2. 唐朝为什么始终不能摆平河朔三镇?

助父创立唐朝,横扫外夷,李世民为何落得弑兄夺位的骂名?

***归***,李世民是千古明君,我的头条文章里还把他评为所有帝王个人军事能力的第一名。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杀兄弟逼父亲的事实。

每一段故事都有曲折的原委,我们相信,逼父弑兄不会是任何一个人的初衷。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肯定有很多原因,为了自保啊,为了家人啊,为了手下兄弟们啊,这些都可能是他踏出这一步的理由。但是再多的理由,再多的无奈,也改变不了铁一般的事实。

唐朝历史评说,唐朝历史评说大全-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血脉传承来说,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母同胞,都是嫡子,但关键是他是嫡次子,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代表着正统。悲剧地方也就在于此,如果换了他是嫡长子,那么反过来如果李建成要发动宫变,被他打败,杀伐处置,那么就是名正言顺。根本不会发生逼父,甚至他可以大度地放过李建成。

这一点可以参考赵武灵王父子。作为正统代表的赵孝成王赵何,被他的兄弟,当时赵主父偏爱的赵章造反,失败后,赵章被处死,没有人有异议,因为这是冒犯正统的应有下场。而且,赵武灵王如果没死,赵何也不会发生逼父的举动,只因他本就是正统,无需如此。

李世民功劳很大,打下了半个天下,让他老爹封无可封。但可惜,他不是太子,终究不是正统继位,因此他需要防备很多,不管是兄弟还是父亲都会成为他的威胁。他杀兄弟逼父亲或许非他所愿,但这是他无论建立多少功业也不能改变否认的。

唐朝历史评说,唐朝历史评说大全-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楼主所问的问题似乎有所矛盾。

功劳大和弑兄囚父夺位并没有什么因果或者必然关系啊。

首先,从功绩开国初期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朝建立立下大功;登基以后或许是本身就想做一代英主也或许背负了太多心理包袱,如同后来的宋太宗,既然我弑兄夺位就要好好干证明我当皇帝比你们强。

唐朝历史评说,唐朝历史评说大全-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弑兄囚父的事他确实做了,这样骂名他不背谁背? 这好比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救了10个,最后因为***入狱,辩护律师在法庭辩护说他救了10人为何杀一个人就要入狱呢一样的道理,因为你***了所以你入狱,法庭会因为你救10杀一人入狱而感到委屈吗。

当然,种种瑕疵也不能否认唐太宗是我国历史少有的英明皇帝。

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李建成的弟弟。他在为政期间,政绩显著,被称为贞观之治。是古代帝王中的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李世民和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被称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在玄武门之变后,被立为太子,后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唐太宗不仅在政事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军事上,他开疆扩土,使当时的各民族相处融洽,因此李世民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因为李世民的治理和施政,也给后来唐朝的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李世民助父建立唐朝,后又横扫外夷,为何却又杀兄夺位之名呢?

其实李世民之所以有杀兄夺位之名,是因为他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本来却不是太子,后来他之所以能登基为帝,是因为他通过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杀死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太子被杀,从而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又得以继位,如此李世民后来虽然政绩卓著,但他同时也有了杀兄夺位之实了。

李世民早年的时候就英明果断,擅长骑射,气度不凡的同时又有远大的志向。后来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起义不断、狼烟四起,李世民又极力的劝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隋,经过李世民的劝说和筹划,于是李渊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又废杨侑,李渊得以登基为帝,建立唐朝。

而李世民虽然在李渊起兵和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有大功,但是他是嫡次子,所以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李世民只是被封秦王

当时唐朝虽然建立,但是天下并没有统一,还是割据势力林立,所以之后李世民就带兵征战四方,先后平定各地割据势力,李世民为***的统一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故而李世民以战功赫赫而地位尊贵,他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李渊为了体现出李世民的功劳和地位,于是就封了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天策上将是武官之首,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的官员,同时职位、地位又在亲王、三公之上。从而李世民在当时唐朝中也就成了地位仅次于唐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而若以真实实力,李世民常年带兵,可谓手握重兵,实力亦不弱于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当时位高权重,但是当时他毕竟不是太子,不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他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实力,故而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建成对此深感担心,自来皇位之争都是残酷的,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就猜忌不断,矛盾越来越重。

按理说,本来李渊起兵,李世民是主要的谋划者,李渊也曾答应他以后立他为太子,但是后来李渊却立了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能劝李渊起兵,说明他是有远大志向的。如今他虽非太子,但是他位高权重,所以受到李建成的猜忌。

正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样,人性和行为也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的能量越大,有时候越是丰富。李世民无论如何治国理政有大能,但是,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而且翻阅实录,篡改历史,开了恶劣先例……这些也都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为什么始终不能摆平河朔三镇

藩镇割据一直是唐朝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唐玄宗时期爆发,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给予唐朝重创,它就像是一把尖刀一样,将唐朝“拦腰斩断”,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在唐朝将士的艰辛奋战下才终于被平定。不过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彻底解决,事实上,唐朝的藩镇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河北地区在唐朝时既是经济中心,又是军事重地。在唐朝时河北已经高度开发,经济发达,《全唐文》载:“河北贡篚徵税,半乎***。” 而且,河北多产战马与勇士,杜牧说“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 ,“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 河北本是唐朝的重镇,然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它却成为唐朝最大的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代宗将降将李怀仙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张忠志据成德,这就是河朔三镇的雏形。朝廷希望李怀仙等人镇守西北重地,守卫唐朝屏障。然而唐代宗没有想到,河朔三镇竟尾大不掉,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

不久以后,李怀仙被部下***,田承嗣死后,他的侄子田悦承袭。德宗时,张忠志死,其子要求承袭。德宗已经看出河朔三镇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父死子继只会让他们不断坐大,于是他拒绝了张忠志其子的要求。

然而河朔三镇已经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德宗的拒绝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是河北各藩镇联合造反抗命。德宗连忙让李希烈率军讨伐,可是李希烈却临阵倒戈,与河北藩镇勾结。眼看安史之乱的惨剧就要再次上演,德宗惧怕不已,仓皇下罪己诏,河北之乱这才平息。自此以后,河北三镇开始独立于中央,自立节帅,中央已经失去对河北地区的控制。尽管河朔三镇内斗不断,杀将夺权屡见不鲜,但这些家族大多都不臣服于中央。陈寅恪认为,唐朝“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而这个“二国”,就是河朔三镇。

唐德宗画像

不过,河朔三镇名义上仍奉唐朝为正统,各地节度使也时常向中央进贡。起初唐朝想收复河北三镇,但在后来朝廷退而求其次,只要求他们拱卫京城即可。唐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曾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

就这样,河朔三镇与唐朝朝廷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河朔三镇的节度使需要朝廷名义上册封,才可以名正言顺,而朝廷亦需要河朔三镇等割据势力来守卫京城。然而这种情况终究是病态的,唐末天下大乱,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尹源才会评说道:“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宋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评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评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李世民 唐朝 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