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宝钞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宝钞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宝钞一共几等?
明朝宝钞共分六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由于当时***禁止用银,而大量发行宝钞,导致宝钞很快贬值,流通受阻。至公元15世纪中时,市面已很少使用;至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则正式停用。
万历宝钞是什么书?
万历宝钞指明朝万历年间***发行的纸币。
现有大明宝钞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36.4 ×22 厘米
大明宝钞以桑皮纸为印钞材料,一贯钞长一尺,阔六寸,即36.4 χ 22 厘米,是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票面上端为“大明通行宝钞”六个汉字,中部顶端为“壹贯”钞额,其下为十串铜钱图案,两侧分别为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字样。再下端注文曰“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财产。洪武 × 年× 月× 日”。宝钞四周饰以龙纹及海水图案。
明朝朱厚照年间的钱币?
正德年间并未铸造当时年号的钱币,仅仅在之后有花钱上带有正德通宝四字。所以当时市面上流通的明钱因该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等钱币,另外还有金银及大明宝钞等。
银两在明朝时已作为常用货币,但是为什么税收却还是用“石”来计量呢?
明朝前期税收使用钱粮双制,后期一条鞭法实行以后,不仅差役全部改为银差,而且田赋除苏杭等少数地区仍征实物以供皇室食用之外,其余也均已一律改征折色,即折为色银。
明朝初期,基本沿用唐宋以来的两税法。夏季所征称夏税,限当年八月纳完;秋季所征称秋粮,限第二年二月交清。一般纳税以实物为主,除了米麦等之外,还可以钱、钞、金、银等折纳。
当时田税的结算单位是石,这是古代通用的谷物计量单位。
田税除部分交到国库太仓府外,相当部分留在各地官府供地方财政使用,在会计帐簿上也仍然***用石予以结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实物财政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从明朝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陆续扩大征收折色,减征本色。
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允许南京、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将原征米麦400万担折纳“金花银”100余万两。
正德元年,官方又正式承认“银差”,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
明***为解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行历史性的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行一条鞭法。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从明朝中期开始,全国的商品经济都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而且白银已经成为非常流通的货币,但是为什么税收这方面却依旧不***用白银作为标准而依旧是用麦子还有稻谷来作为税收呢?
其实明朝的货币体系已经经过了多种变革,从最初的铜钱到后来的宝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纸币,再到后面又成为了铜钱,最后转变为白银。就拿最初的洪武通宝来说,它一共有5种面额,分别是1钱2钱3钱5钱还有一两。他们的重量就决定了他们的价值。
但是后来还是迎来了转变,为什么呢?因为在明朝的时候,其实还是比较缺铜的,铜钱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铜,因此钱就不够用了,而且带起来也非常不方便,所以就开始使用起了从元朝就有过的纸币。
后来朱元璋下令要印制属于自己的纸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明宝钞,但是他不能兑换金属货币,所以不可避免的就有着一定的贬值风险,果然通货膨胀,到了永乐年间的时候就已经贬值了100倍。由于贬值实在是太严重了,所以很多老百姓都不喜欢用,,甚至于那段时间民间大多数百姓都更加喜欢拿物品来换物品。因此最后还是换成了用官银来进行交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宝钞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宝钞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