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复杂的历史,明朝复杂的历史***

kodinid 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复杂的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复杂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从哪里衰落?
  2. 明朝的哪些历史史实,是被清朝篡改过的?
  3. 为何感觉风雨飘摇的明末还是出现名将如云的现象?

明朝从哪里衰落

虽然历史学对明朝灭亡的总结是明亡于万历,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历朝不过是彻底表现出来而已,实际上明朝衰落得时间节点要大大提前。我个人的观点,明朝灭亡的时间节点要向前推到洪武年间。对于王朝兴衰的原因,我认为经济衰退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是占了较大的比重的,因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王朝兴衰更替我们可以从经济上看出。

在问一个国家和王朝从哪里衰落之前,应该先问怎样让一个国家不衰亡。换句话说,就是让你当皇帝,你怎么当?你怎么找到人给你当兵?怎样让农民给你交税?天命所归是你的合法性来源,儒家思想是你的意识形态,但是你还是需要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来维持你的统治

明朝复杂的历史,明朝复杂的历史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的衰落个人认为两个原因:财政崩溃+兵制崩溃

先说第一点。中国古典王朝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历朝历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之后土地向大地主或皇室集中,大量小农失去土地成为佃农或流民。而由于小农经济中中央***是通过层层官僚体制直接向小农征税,大地主或皇室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缴税,因此这种现象又反过来直接影响中央***的税收和财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流民越来越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而中央***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实力来解决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属于“只欠东风”的状态了,任何偶然事件点起的零星火苗就可能成为加速王朝覆灭的导火索。相对来说,几个大朝代中只有宋朝在财政方面解决得较好,由于***从贸易中抽取商税,因此不但国家财政不像其他朝代一般吃紧,还造就了繁华的商业活动与商业都市(参照清明上河图)。但是宋朝的失败不在于此,此处不表。

明朝基本也不例外,嘉靖年间就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财政问题。拜全球贸易体系所赐,大量白银内流,填上了财政亏空,成功续了命。之后张居正改革是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一种新的结算体系(白银、土地),才有了万历中兴。但是这种改革并没有触及王朝的核心地主阶层的利益,因此小农经济基础并没有改变,也没能缓解土地兼并等一系列问题,到了万历后期,财政就再次吃紧。个人认为万历皇帝不是不知道其中缘由所在,提出征矿税从另一个角度还是在想办法扩大中央财政收入。注意万历在这里是派宦官以加内库内帑的名义去征的(后来看内帑大部分还是用在了国家财政支出上来填补户部的亏空了),说明他压根没办法通过行政手段和官僚集团来推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万历皇帝本身和官僚集团长期对立(所谓怠政),另一方面到了万历年间作为各个利益集团在朝廷代表的文官集团各党派已经形成势力了,自然不会同意让万历皇帝财政扩充的举措落在自己所代表集团身上。因此这个问题愈演愈烈,最后文官集团基本就是铁板一块,公开和皇帝对着干,皇权被大大削弱(政令不出……),言官只不过是这个系统中冲在最前面的发声器罢了。

明朝复杂的历史,明朝复杂的历史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天启皇帝时期为什么皇帝纵容魏忠贤及其阉党?个人认为从政治上说无非就是与文官集团形成制衡,从而能夺回部分皇权。大家注意,明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宦官乱政”,宦官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实力(如汉朝唐朝宦官掌握禁军能废立皇帝)。因此明代的宦官实际上是皇权的代表,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否则崇祯哪那么容易就扳倒魏忠贤啊?同样正是由于这一平衡的出现,相对来说天启在位6年反而是明朝末年取得成绩相对较多的一段时间,尤其在辽东努尔哈赤之死)。可惜皇帝死得早(23岁)。我一向觉得天启皇帝被黑得太过了,但是也没办法啊,中国传统政治总是以道德来获得执政合法性,皇帝毕竟太年轻,崇祯上台搞掉阉党,这种政治上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问题是他并没有建立新的势力去平衡文官系统,孤身一人和整个文官集团对抗啊。结果可想而知,财政问题依旧存在,东南地主铁板更坚固,中央收不上税不从这一点入手居然***用了裁撤驿站的法子,于是陕西下岗公务员李自成就走上了造反的不归路。到了后期实际上崇祯把手里的牌全部打光了,焉能不败。

第二点,兵制的崩溃,这实际上还是和财政有关的。明朝***用的兵制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其主要思想是脱胎于唐朝的府兵制。实际上这一点让人很想不通,唐朝的府兵制在玄宗时期就崩溃了,并且是玄宗皇帝下诏废除的,八八同学居然又把它拾起来了……卫所制确实能够解决前期供养军队的财政问题,但是一来这样的士兵承担的任务过多(开垦抛荒等),长期以来战斗力无法保障,二来在财政上又是一笔乱账,很多时候是“自负盈亏”的状态。正统年间逃亡官军就已达163W。嘉靖年间用兵日多开始募兵,就导致了私兵的出现(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啊)。私兵一旦出现,中央***在军事上的各种设想就再难彻底贯彻了(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同时财政上私兵基本就是个无底洞,给将领效力嘛,为什么不找个给钱多能吃饱能养活自己的。到了崇祯年间,本就拙荆见肘的财政很大一块都投到辽东关宁军上去,内地平叛的军费只能让将领自筹,无疑又加重了国内本就尖锐的阶层矛盾。正由于是私兵,给将领效力而不是皇帝,因此可以看到崇祯时期出现了很多战败之后官兵脱下官服变民兵的场景。民兵越剿越多,官兵越打越少,颇有点神似1948-1949年校长面临的情况。孙传庭死在潼关之后(崇祯十六年1643),崇祯手上最后一张牌打掉,关内已经没有崇祯能调动的将领了(何谈军队)。对于李自成来说整个中原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给明朝的棺材打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牵扯到中国古典朝代的基本制度。实际上以上这两个问题根植于古典朝代的基本组织形式,这2000年中中原王朝对于这一制度的修正和调整做出了很多尝试,而且渐进式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这2000年一直在调整绝不是个简单的循环。可以看出,到了明末,这些问题已经尖锐到无法修修补补,而且也已经无力从制度内部去彻底解决了。经过外族统治的清朝(基本盘是满洲贵族,和汉人政权不一样),直到西方叩开大门,中华民族才第一次从制度上去思考过去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梁启超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明朝复杂的历史,明朝复杂的历史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他因素比如小冰河期、旱九年涝九年、鼠疫等等,在我看来只算加速剂吧,到了那个时候,除非有绝顶的政治强人出现,明朝基本上翻盘无望了。可惜的是,明末的皇帝没有一个算得上。

题外话,有两部和明末有关的电影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管中窥豹”的效果,《大明劫》中体现了孙传庭是怎么筹饷和地方士绅是怎么应付的,反映出明朝财政上的问题。《绣春刀》比较直观地展示了明末党争的情况,当朝的东林清流的另一面。两部片子都值得一看。

实际上,明以后的史学界在总结明代衰亡的教训时,有人说“明实亡于天启”,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甚至有人说“明实亡于嘉靖”。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明朝到了中后期就已经百病丛生,显现出衰败的迹象。

明朝从一开始就走向衰弱,其根源不在个人而在于制度设置的失败。

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贫苦出身的皇帝,作为开国之君必然有过人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文化素质较低,猜忌心较强,诛杀功臣。刘邦比朱元璋好在针对个人,而不是针对制度。朱元璋就不同了,不仅针对个人,还乱改乱设置制度,比如在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

秦朝之亡在于酷法而不是制度,这点刘邦和汉初的几个皇帝均做得不错,汉承秦制,只是把酷法改为黄老之学的休养生息,所以西汉很快就出现了所谓的“文景之治”,这是封建统一王朝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封建王朝第一个盛世

而朱元璋则不同,喜欢折腾,其主要败笔是废除丞相,使皇权失去***与制约,使皇权走向神秘化,把***系于一人之手。而明朝的皇帝大多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都不是太好,内阁的一些好的建议因皇帝自身素质与眼界的问题,并没有被***纳,反而为宦官弄权打开方便之门,所以这个是最大的失败,也是政治变坏的根源(丞相不好可以换,但皇帝不合格就无法随意换了)。还有把皇帝禁军都尉府改为[_a***_],破坏司法,破坏正常的行政机构运行,后来的东西厂影响更恶。

明朝主要中央机构与职权

再往后明成祖朱棣的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明宪宗朱见深的八股取士。对国家财政与培养用人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郑和西洋,耗空国力

制度运行遭到破坏,老朱家的皇帝自身素质不行,诸多大臣又多是空谈,并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如一太监,所以在魏公公倒台之后,崇祯所重用的东林党并没有能挽救大明的江山,而这些的根源就在制度的设计出了问题,还乱改制度。制度不好,谁来了都无法扭转局面。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朱元璋在《祖训》中明令,以后子孙做皇帝,不许立丞相,如有臣下胆敢奏请立丞相,立即凌迟,全家处死。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宫中太监不得读书识字。因为,文盲无法干政。

在朱元璋的设想中,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历朝历代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无外乎大权臣和大太监。他想一举把这两种潜在的势力收拾掉,让子孙继位者一劳永逸。

废除丞相后,朱元璋被朝廷内外的日常事务彻底淹没。连他这么打鸡血的一个人,都顶不顺了,只好设置四辅官来协助处理政事。他的后代更吃力。

朱棣在位时,正式出现了内阁。到仁、宣两朝,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辅政,虽无丞相之名,但权力已经很重。

明英宗到明武宗时期(1435—1521),宦官势力抬头,出现了好几个大权阉。权阉与权臣,始终处在权力天平的两端,此起彼伏。

至此,朱元璋的制度设计,完全“破功”。

不过,在皇帝、内阁、太监三种势力中,皇权终归是最后的赢家,也将是最后的输家。

嘉靖朝45年的内阁权斗,在整个明朝历史上,是最为激烈的。

但这远不是内阁争斗的终结。

明朝的哪些历史史实,是被清朝篡改过的?

1、万历皇帝不上朝昏君

万历是有过几十年的不上朝,不上朝就不代表把朝政荒废了,相反,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每日都批阅奏折和办公,非常的勤奋,明朝在万历年间内阁制度非常的完善,整个运行机制非常的好,即使皇帝不上朝,整个朝廷依然能够非常的安定,这也正是说明万历皇帝治国有方,要是清朝的说法,万历皇帝是昏君,还三十年不上朝,明朝能够安定吗?更何况人家万历还有过三大征呢!

2、明朝是太监的天下

明朝的太监问题被清朝黑,也是清朝的太监数量太多,有野史记载明朝的太监有十万之众,这显然有所夸大,但是明朝的太监数量是有一万人,是历代朝廷比较多的一个朝代,再加上东厂和锦衣卫,还有几个比较出名的乱政大太监,例如魏忠贤等等,宦官势力比较大。

明朝的太监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看,那么多的太监,乱朝政的毕竟是少数,我们的关注点不能老盯住坏的那几个,东厂太监机构承担的主要是情报的收集的监控,这个制度对于平衡朝廷官员对皇室的威胁和大臣结党营私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并不是清朝黑的那样,说是滥杀无辜,害死了多少的忠臣良将!

崇祯***

3、崇祯到死都藏私房钱

明朝末年,战乱连连,天灾人祸不断,此时的崇祯皇帝衣服都要缝缝补补,说崇祯藏私房钱岂不是太扯了,想想当年崇祯皇帝没办法都得舔着脸向大臣们筹款,这要是崇祯有钱,他还用着做这些,国库的银子也是崇祯皇帝到处筹借,变卖家当所筹集的,只是还没来得用掉,就被李自成攻破城池了,崇祯皇帝最后***身亡,而且还留下***,要李自成不要伤害百姓,这也可以看出崇祯皇帝并不是个糊涂皇帝,国就要破了,他藏了银子做什么呢?

为何感觉风雨飘摇的明末还是出现名将如云的现象?

谢谢邀请,做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在读了大量的文献与历史资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每逢乱世,总会岀现大量的英雄辈出,是什么原因呢?到今天为止,众说风芸,没有一个肯定的定论,个人愚见,也许气运而生,不是人为所能抗拒的了!

我们所知道的,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是朱由检,从史料记载,这位老兄,登基即位便勤于政事,通宵达旦,励行节俭,***冤案,在明后期,显示岀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其环境与性格又分为极致的两端,在位其间,朝廷党争不断,民间灾难不停,导致国闪灾民不断起义暴发,关外后金趁势堀起,不能正视情况,对其亡国埋下了苦果,朱由检在位其间,涌现岀大量杰岀人才如: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杨嗣昌,李如松等等……

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崇祯皇帝的另一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用人存疑,频繁更换将领,领时机一而在尔的流失,以至于功亏一篑………

纵观历史,不能,接纳良言,虽有良臣千万,离亡国之日不远矣……~


恰恰相反,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真正的名将!

但凡有一个岳飞或者戚继光,明朝都灭不了!

一般人了解的所谓明末的名将,无非是袁崇焕、李如松、卢象升、秦良玉、李定国郑成功、洪承畴、孙传庭等人。

这些人里,多数是文人领兵,半路出家!勉强应付、守住门户已经勉为其难,指望他们去主动出击消灭后金,简直是痴人说梦。后金都是一帮什么人?打了三十多年仗!那些将领经验太丰富了,什么阵仗没见过?个顶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只有李如松、李定国两位,是沙场上常年厮杀出来的将领,打过很多险仗恶仗,经验十分丰富,所以也是战绩最出色的两位。

可惜李如松勇猛有余,谋略终究欠缺一些。最终在蒙古草原为国捐躯。倘若有他镇守辽东,后金想要灭亡大明势比登天。

李定国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独抗满清。可惜朝廷奸佞太多,南明国力太弱。终究无力回天。***如李定国再早十来年登上历史舞台,在辽东统兵厮杀,或许明朝还有救。

可惜,在明朝与后金战争决定性的十多年里,没有一个像李如松、李定国这样能征惯战的将领!能打的一个都没有!

这才导致明朝在辽东一次又一次丧师失地,国力被一次又一次严重损耗,最终油尽灯枯,无力回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复杂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复杂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崇祯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