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关系

kodinid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居正明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张居正和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末年,再生一个张居正,可不可以拯救当时的大明王朝?
  2. 为什么说张居正是明朝第一名相?他为明朝做了什么?
  3. 从明朝国家角度,海瑞和张居正哪个贡献大?

明朝末年,再生一个张居正,可不可以拯救当时的大明王朝

感谢邀请。

至于明末张居正再现是否可以拯救大明王朝,首先表明个人观点:再出现两个,甚至更多个张居正也没那能力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重现大明辉煌。

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关系-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原因,先来说说明末的状态: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从他同父异母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手里接盘的时候,当时大明用满目疮痍,千疮百孔形容一点不为过。外有东南小日本的“倭国”猖獗,建州女真族努尔哈赤的崛起,北疆又一直受蒙古侵犯;从万历初至崇祯元年这50多年里,全国上下几乎是年年遭遇天灾,出现“人吃人”现象屡见不鲜,致使各地农民起义,加上他哥朱由校重用大太监忠贤,魏忠贤的“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可谓是白热化。内忧外患,可想可知那时候社会都成什么样了。所以这局面,是凭一个人能力可以解决得了这一系列问题的吗?

再来说说,张居正,作为“改革家”,纵观历史,“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改革家的命运都是与新政连为一体的,往往都是开头的很完美,结局都是以唏嘘悲剧而告终的。张居正也不另外。

张居正,万历时期改革家、内阁首辅,据说张大爷小时候就聪明,天资过人,10岁通四书五经,有“神童”美称,13岁就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咏竹》表达了非同一般的志向与抱负。历史迄今也都认同张大爷是个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他雷厉风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当时的衰退的明王朝出现繁荣昌盛景象证明了其能力。

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关系-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改革嘛,就是改变固有的,按照他的新思路,理念去推进,说白了就是反驳当时的人与物,你要改变,就得得罪人吧,就要树敌吧,就要留听自己话的,排挤打击不听话的官员吧,所以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的发生。(死后被抄家,长子张敬修***)

我们来看看张大爷当时为什么可以推行他的改革,当时穆宗朱载坖对政事不感兴趣,沉迷女色,我玩我的,终于至于朝政嘛,你们大臣统统管去吧,去处置去吧,爸爸落个清闲。皇帝的宽松才使得当时人才济济比如张居正、徐阶、戚继光等等贤臣,政权落入内阁你当家,你做主才可以推你的思路吧,如果***在皇帝爸爸手里,你提什么,他反驳什么,左右你的决策,你还想改革?做梦去吧!


再来说说崇祯帝,崇祯小哥哥比较难,接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历史的评价是客观的承认你由检哥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上来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也想让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明朝再现辉煌景象,可当时时政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面对各地农民起义满清崛起,你能干嘛?终究“回天乏术”“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感叹生不逢时去吧!

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关系-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崇祯哥是明君不***,可小哥哥和他祖宗朱元璋十八哥一样疑心病很重,刚愎自用。人杯弓蛇影,宁杀错,不放过的那种。换大臣,杀大臣那是家常便饭,你想如果把张居正那样的改革家放到此人手下,还由得了他改革?不得怀疑你夺权篡位?笼络势力?你还想改革?又加上武断性格,多疑,下令取消驿站,驿卒出身的李自成被逼的无路可走,选择了反明;没有证据就把袁崇焕以谋反罪凌迟处死,自毁江山最后落得在北京煤山上上吊而亡的结局。你张居正这也觉得不对,需要改,那也不好,需要变,你在我崇祯小哥哥下面当官,你这样雷厉风行估计死十回了。

这种开放性的提问其实蛮有趣的。

朝史暮想认为,明末,即使再出一个张居正,依旧无法避免大明的灭亡。理由如下:

张居正从万历初年主政,到万历十年逝世,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去推行改革,构建自己的政治蓝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改革涉及政治,军事,民生,经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而自上而下的深度改革,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消化。

图:张居正塑像

即使改革得到足够的深入,也需要时间来收获改革的红利。而崇祯朝明显给不了张居正如此多的时间。

张居正的改革,是在明神宗十岁继位,主少国疑的时代开始推行的。

当时的情况是,李太后倚重张居正,小皇帝懵懂不谙政事,皇帝的“批红权”(决策权)事实上落在司礼监手中。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又是张居正的铁杆政治盟友。

为什么说张居正是明朝第一名相?他为明朝做了什么?

张居正历史评价非常高,被誉为明代第一政治家,主要因为他主导了改革,为日暮夕山的大明朝延续国祚六七十年。

张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荆州市),少年聪颍,五岁识字,七岁学六经,十二岁中秀才,有神童之称。

张居正十三岁考科举,知府李士翱爱其才,把他的名字白圭,改为居正。张居正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授庶吉士。

内阁首辅徐阶重经邦济世之学,引导张居正钻研朝章国政学问,为他日后从政打下坚实基础。

嘉靖四十三年(1561),徐阶安排张居正做裕王朱载垕侍讲侍读,有了从政资本。

隆庆元年(1567)朱载垕当上皇帝后,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隆庆六年(1572),神宗继位,张居正升为首辅,掌管明帝国一切军国大事,开始了他十年改革之路。

张居正当上首辅时,明朝己走向没落,土地兼并,官场腐败,财政入不敷出,内忧外患比较严重。

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朱翊均进行了十年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或张居正改革。

政治上,实行考成法,对官员定期考核,减少玩乎职守,争权夺势现象,提***府办事效律。

从明朝国家角度,海瑞和张居正哪个贡献大?

在明朝历史上,海瑞是一位清廉的大官,即清正又廉洁,当然日子也会过得相对辛苦些了。在明朝想要当清官,生活确实是非常清苦的,海瑞的清廉故事在民间被广为传唱。可是海瑞却没有比较好的推进社会发展的政绩。

在明朝,张居正也是受人尊重的官员。万历年间,张居正就开始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主张的一些律法促进了明朝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后人在评价张居正时,认为张居正的这些改革是非常有效果的。可是,张居正的一些品质和个人问题,确实褒贬不一。

因此从推进明朝国家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作用上看张居正贡献大。

先说结论。我认为从大明王朝的角度,特别是16世纪中业的大明朝廷来说,张居正的贡献更大。下面从几个点来分析。

第一,当时的大明朝廷,需要一个能自上而下推动政治改革的能臣。而非精通地方具体行政事物的干吏。

大明王朝自进入16世纪以来,朝廷一百多年的运转,早已经是弊病丛生。土地兼并严重;中央财政长期亏空;官僚机构人浮于事,行政效率极其低下。而这些问题的改变,需要一个在大明朝廷高层有着长期工作经验的能臣,要求他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才有机会和办法去解决。

对比一下张居正与海瑞二人的官场经历。张居正自入仕以来,长期处于大明朝廷的政治中心,对于朝堂上内阁斗争、中央***的运行机制有着深刻认识。且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返回故乡,在几年的时间里接触到社会底层的种种问题。更加明白此时的朝廷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反观海瑞,自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被任命为淳安知县,虽然对于民间疾苦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但他的主要精力却要放在具体的民间事物之上,缺乏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去思考国政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对于一场需要自上而下发生的改革,是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的。

第二,推动一场政治改革,需要一个能够灵活平衡各方势力,团结各方力量的治世之臣,而非刚正不阿,不懂圆通之道的诤臣。

这一点相信更好理解。先说海瑞,他的闻名于世想必更多是因为他不畏权贵,敢与同当时大明朝堂上的不正之风坚决斗争。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惜得罪上官。因此在普通百姓的眼中,海瑞的形象是他们心中理想朝廷官吏的模样。

但很遗憾。大明朝廷里并不是所有的官吏都有着海瑞一般高尚的品格。在大明朝廷中枢,国家机器的运行,更多的是讲究各方势力利益的妥协与平衡。

所以,过于刚直的性格,便会让自己处于所有人的孤立之中。而大明朝廷中枢机构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文臣集团控制的内阁与内廷宦官集团控制的司礼监。前者掌票拟权,后者掌批红权,相互牵制,最终归于皇帝。所以,要推动改革,文臣集团就必须取得内廷宦官集团的支持才能成事。

这一点上,张居正便处理的十分到位。他放下可文臣对于宦官的鄙夷与厌恶,与宦官集团的首领冯保结成稳固的政治同盟。同时,取得了后宫李太后的支持,从而限制了皇权。如此团结各方势力,才能推动后来的“万历新政”。让明朝中期的危机得到很大的缓解,相当于延长明朝的国祚。

很明显,必然是张居正。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一生历经四朝,但没有哪朝皇帝是真正重用他,后期虽然得封***,但主要是在南京任职,南京为大明陪都,在这里当官和提前养老差不多,可见皇帝们只想利用海瑞清廉的名声,却不肯任之以实政。所以说,由于海瑞不是在地方当小官,就是在陪都养老,他对国家的贡献确实是有限,虽然海瑞很清廉很努力很得民心,但他同时也很偏激,这大概是因为他自幼丧父、母亲教育他又很严格的缘故。海瑞曾不惜死谏嘉靖皇帝,据说连棺材都买好了,嘉靖大怒,将其关入死牢,结果还没来得及杀,嘉靖就先驾崩了,大家都认为海瑞得此大名又免于一死,向他祝贺,结果海瑞一听嘉靖驾崩,当即痛哭流涕,可见海瑞确有崇高的品德,绝非沽名钓誉之辈。海瑞临死前,还叮嘱家人要将兵部多发的六钱柴火银子还回去,死后出殡时,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海瑞在地方上也有一些政绩,然而由于远离领导决策层,他的这些政绩是完全无法与张居正相比的。

再说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在万历之前混的一般,也就是给[_a***_]在朝廷上斗争的政界大佬站站队喊喊口号,顺便攒经验刷级等机会。隆庆皇帝驾崩,机会来了,考虑到当时的大佬也都死的差不多了,再加上新皇帝万历才只有十岁,还有个太监冯保相助,于是他俩合伙阴了最后的大佬高拱一把,成功上位,张居正做了大官,冯保也当上了大太监。这时张居正才开始实现他的理想报负——改革,改革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整顿吏治的考成法,改革赋税的一条鞭法,还整顿了财政,清量了土地,当时的名将戚继光能这么猛,也是因为有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十年,是明朝中后期最有生机的十年,这十年中,堪称是国富兵强,简直是生生地为大明续命。不过张居正本人也比较猛,曾有人弹劾他想做明朝的宰相(朱元璋废相,所以这么弹劾相当于……),张居正知道后,很是淡然,说:“吾非相,乃摄也。”就是说我才不是什么宰相,我是大明的摄政王!其狂傲可见一斑,张居正改革动及全国,可以说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一个遍,但他从来没有怕过,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知道这样死后肯定没什么好结果,但“诸公宜及仆在位,做个一了百当。”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子孙被流放,直到崇祯年间才想起这位救世名臣,为他***。

至于海瑞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张居正比较烦海瑞,因为海瑞为人很固执,跟一心改革在张居正可以算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张居正本人在经济上也有些***事例,就更不可能去结交海瑞来自讨没趣了;海瑞在地方上大力推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同样也不是因为认可张居正这个人,而是此法确实有利国家百姓。可以说两人是各有千秋,海瑞有德行,张居正有才能,然而从国家角度来考虑,张居正身为当时实际的国家领导人,更能有效全面的发挥才能,而海瑞只能在地方上惩治几个贪官污吏,发展一下民生,所以是无法与张居正相比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居正和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居正和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张居正 海瑞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