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到前清的成语历史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到前清的成语历史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隋朝战争时的4字成语?
有关隋朝的4字成语有“一衣带水”,“破镜重圆”,“冰消瓦解”,“铁石心肠”等。
一衣带水的指两面相隔一条衣带宽的水面,比喻相邻很近。破镜重圆的意思是指夫妻分离重又团圆的意思。
冰消瓦解之义是比喻完全消解了严重的势态。
铁石心肠是指意志坚定或者心肠硬,不为情所动。这四个出自隋朝时的成语故事都有真实的出处典故,有兴趣的可以查成语词典去详细了解,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红拂夜逃的典故?
当年李靖胸怀大志想要去投奔当年的隋朝丞相杨素,杨素当时老了没重用他,李靖一气之下就离开了。
夜晚杨素手下的侍女红拂来李靖的客栈拜访他,说杨素没有看出你的才能但是我看出来了,我愿意与你同行。
现在很多人拿红拂夜奔的故事来比喻女权。
隋唐都修过大运河,隋炀帝唐太宗都曾伐高句丽,为何隋亡而唐盛?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隋唐为何要修建大运河,为何又要征伐高丽。本文将从以上两点进行分析。
我国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开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修建的邗(han)沟,而隋朝修建的运河则是中国运河历史上分界点,因为它是我国第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自隋唐以前,我国的经济中心大多来自北方(黄河流域),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四百余年的战乱割据以后,北方的社会经济体系受到比较大的冲击。隋统一全国以后,定都于(大兴)今西安,而这个时候,南方的经济逐渐强大,而北方却是政治中心。
所以,为了加强南北的经济往来和对南方政权的掌控,隋朝开始修建大运河,并且历史性的第一次连接了黄河、长江、钱塘江、淮河、海河五大天然水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大创举,但是在修筑运河的时候,当权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而唐朝开展的运河修理目的和隋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但不同于隋朝的开天辟地,唐朝所修建的运河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和维护,如整治通济渠等。所消耗的国力和隋相比肯定要小的多。运河的修凿和开展都使隋唐两朝受益,如果真要比较,在运河这件事所带来的好处以及所消耗的成本上看,显然唐占了隋的便宜。
隋唐都修过大运河,隋炀帝唐太宗都曾伐高句丽,为何隋亡而唐盛?
这要综合的根据隋唐做这两件事情分别耗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成效来分析。企业讲究投入产出比,其实国家也是如此的,投入多产出少,其势难持久。
隋炀帝绝不像大家普遍认为的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只能说他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本来需要一两代人才能完成的伟业,他想在自己在位期间一劳永逸的将内忧外患全部解决,结果却事与愿违。
对内,征发无数百姓开凿运河,从南往北贯通五大水系,在那个没有什么大型工程机械的年代,全靠肩扛担挑,可想工程量之大。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财税耗费巨大,另一方面百姓没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消耗增大而产出减少,只能再进一步的横征暴敛。
对外,隋炀帝接连发动了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每次都规模庞大,却每次都死伤惨重,还被对方将己方阵亡士兵的尸体筑起了羞辱性的京观。
在炫耀性的北巡期间,隋炀帝本人被突厥围困在了雁门关,41城被攻占39城,最后靠远嫁到突厥的公主打开缺口才狼狈逃脱,威严扫地。隋炀帝对周边各***的封赏力度也很大,目的是为了用财货收买到他们的效忠,结果也是钱扔出去一大把,却连个回响都没能听到。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为了彰显大国雄风,将整个洛阳城都装饰一新,不仅各国使节所有费用全免,还赏赐了大量的财货。结果呢,得封赏的时候各国使节当面都山呼万岁,回去后立马翻脸,在他们看来,如果隋朝真的有那么富有,为什么路边的百姓还衣不蔽体呢。
我是历史密探零零壹,我来回答。隋唐都修过大运河,隋炀帝唐太宗都曾伐高句丽,为何隋亡而唐盛?借用吕思勉先生的一句话“隋视民生为儿戏,唐视百姓为国本”,隋亡而唐盛根本原因在于对百姓态度的不同,用兵用工时间跨度的差异。
先看看唐朝和隋朝征讨高句丽的几次对比,发现唐朝灭高句丽中间跨越几十年,隋朝三次征讨每次间隔不足一年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历史上永远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从更大的历史跨度看,隋炀帝的三次征讨虽然失败,但也拖垮了高句丽,使得高句丽永远失去了争霸亚洲的机会,从这个方向看唐朝要感谢隋炀帝,但这不代表,隋朝百姓要感谢隋炀帝。
隋炀帝从612年到614年,三年每一年开春就征集大军征讨高句丽,国内的叛乱他视若不见或者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在他想来,只要王公大臣不造反,几个流民成不了气候。第一次远征大军百万,征用民工和后勤人员超300万,总动员近500万人,加上国内其他工程,隋朝男丁几乎都被朝廷征用,几次下来百姓吃什么喝什么?何况其中饿死累死的不计其数!
唐朝李世民的远征高句丽,也是御驾亲征,实际上李世民也是有着执念想要证明自己比隋炀帝这个表叔强,结果也是吃了败仗,但李世民虽然心里怄气,但没有再次发动远征,而是大喊“魏徵若在他一定会劝阻我的”,所以虽然打仗没赢,唐朝百姓却依然开开心心活着,没受太大影响,而隋朝的三证高句丽却直接拖垮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造反!
再说大运河,同样是为了开发漕运,唐朝却真的利用起来并获得了回报
即使用今天的标准去看,一个工程最怕什么?不是怕工程时间长或者有问题,而是做完了之后没有回报。隋朝就犯了这样典型的错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想的是拉着龙船欣赏自己的丰功伟绩,他自己心里是很清楚运河的价值的,所以想炫耀一番,但是百姓们不知道啊,死了几十万人不说,你就为了拉船赏景?
唐朝的运河首先当然是受了隋朝的***,但一样也动用大批人力物力!但唐朝的制度更完善,运河开通后马上就投入使用,根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到了开元25年,仅仅是从扬州一年通过漕运运到长安的粮食就是200万石,百姓直接受益了自然感恩戴德
隋亡而唐盛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政治的举措,而在于对民生的态度。同样是征用民力,唐朝做到了分轻重缓急,“十丁抽一”让百姓得到了休养;同样是打仗,唐朝打不过就认怂,过了几十年机会来了再卷土重来,唐朝百姓至始至终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唐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最强盛王朝,就在于它重视民生解放社会生产力,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不断追忆唐朝
类似问题可以进一步宽泛化,皇帝都要处理政务,都要对外征战,为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关键要看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先说说修大运河。
修运河,隋朝和唐朝都不是开创,都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例如大运河最南端的邗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凿了,隋朝也不过是疏通修浚而已。只不过相对来说,隋朝修浚完善的工程量比较大而已。
修运河本身,没有人认为它是错的,兴修水利能有什么错误呢?但是,具体要看是如何兴修的。隋炀帝是怎么修的呢?史书记载的很清楚:
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资治通鉴》)
修一条运河,居然死了将近一半的役丁,这就不像话了,这是虐杀生命,是犯罪。
等到大业四年(608)修运河北段的时候,当地的男丁已经不够用了,但工程并未因此停止,而是开始役使妇女:
诏发河北诸军五百馀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因此,对于修运河,我的观点是,应该充分肯定隋朝底层百姓的功劳,但是,对于隋炀帝,是应该进行批判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到前清的成语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到前清的成语历史典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