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关键战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关键战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处置使,团练使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节度使:
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观察使
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唐代后期全国渐分至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重者为节度,次者称观察,并为地方军政长官,其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由于观察地位低于节度,故对中央较为顺从,唐后期财赋所出的东南八道多为观察使所领,但也有自观察升格为节度的。
处置使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置,分十五道监察州、县官吏,京城长安、陪都洛阳以御史中丞领使职,其余各地择贤良刺史领使职,职权甚重,可罢免州刺史,除变革旧制须先报可,其余皆得自行处理,先行后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为观察处置使。
唐朝高仙芝在西域和波斯(黑衣大食)战役详情?
天宝十年7月,公元751年。唐朝高仙芝为了恢复唐帝国在中亚的势力,率唐军2万4千人,盟军(突厥与中亚国家)联军1万人,深入敌境300余公里,与敌人15万余人在怛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某个地方)展开决战。
唐军虽然人数占有绝对劣势,但是唐军人员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占有绝对优势。唐军都是职业士兵,装备的都是唐样大刀和横刀(就是日本武士刀的老祖宗),还有唐十三铠的铠甲,再加上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的***,所以战斗从一开始一直都是唐军占有绝对优势,黑衣大食完全被压制住了。战斗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突厥联军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大败,仅千余人突围。高仙芝不服想再次反攻被副将李嗣业劝回。
这次战役的结果就是,黑衣大食慑于唐军强大的战斗力没有乘胜追击。从此之后由于黑衣大食国内发生战乱,唐朝国内发生“安史之乱”,两国再也没有发生接触。
安史之乱各大小战役梳理?
关于这个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内战,战争历时8年,共涉及大小战役约300余次。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1. 靖难之役(755年):安禄山在河北发动了叛乱,攻占了几个城池后,朝廷派遣郭子仪等将领前往平叛,最终在靖难之役中打败了安禄山。
2. 突厥入侵战役(755年):突厥在安史之乱中也参与了其中,他们派遣大军进攻唐朝边境,但被唐军击败。
3. 长安保卫战(756年):安禄山之子安慶緒攻陷了洛阳,唐朝的首都长安也面临威胁。李白、杜甫等文化名人士为了保卫长安城,曾发起了长恨歌运动。最终,唐军成功防御了长安,安慶緒撤退。
4. 玄武门之变(756年):唐朝皇帝肃宗在玄武门外与安禄山谈判时,被宦官***,安禄山也在之后被其部下杀死。这次事件导致唐朝政局更加混乱。
5. 前后蜀战役(758-763年):在安史之乱中,前蜀和后蜀相继成立,他们分别支持唐朝官方和叛军。前后蜀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最终唐朝官方取得胜利,统一了整个西南地区。
6. 黄巢起义(874年):黄巢是安史之乱后的著名叛乱领袖,他在874年发动了大规模起义,攻占了许多城池,最终被唐军打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关键战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关键战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