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隋朝的统一与发展小论文

kodinid 5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王朝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2. 为什么科举考试,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

王朝江山是怎么来的?

自从晋朝发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后,中国分裂成南北两块,进入南北朝时期。后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北朝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北朝传到北周时期时周武帝英年早逝,皇位给了他儿子宣帝。宣帝年纪轻轻,幼年丧父,自然缺乏管教,所以昏暗无能,只知道骄奢淫逸,不管民生疾苦。

而隋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杨坚的父亲是西魏和北周的将军,父亲死后便由杨坚继承爵位。周宣帝即位后只知享乐,不理朝政,而当时杨坚的官越升越高,已经是隋国公、上柱国、大司马,而且杨坚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周宣帝当皇后,那么自己也就成了外戚国丈。

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隋朝的统一与发展小论文-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周宣帝也病逝了,传位给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周静帝,因为是小孩不能亲政,所以国家大事便落在杨坚这个外公的手上,一来二去,杨坚就动了歪心思,通过将朝廷内的大臣逐渐换成自己的心腹,最终在公元581年,他从自己外孙手上夺取了北周的江山,改国号为“隋”。

杨坚逐渐平定了北方以后,就看上了南方土地了。当时南朝的国家是陈,陈主陈叔宝也是不问政事,沉溺于酒色之中,陈国已经是日薄西山。而且北方的农业就比南方发达,而且经济条件也比南方高,再加上杨坚称帝后几年的励精图治,已经拥有了剿灭南朝、统一中国的实力。

于是他在公元588年命次子杨广统军进攻陈国,一路势如破竹,南陈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最终隋军在第二年攻下了南陈的都城建康,南陈灭亡。隋王朝是继秦朝之后第二个统一中国的朝代

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隋朝的统一与发展小论文-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朝(581年-619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继位,但其政治***,沉溺酒色,自称天元皇帝,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其中天元皇后就是杨坚长女——杨丽华,是为首席皇后。宇文赟在2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去世前一年即公元579年将帝位传给了不满7周岁的儿子宇文衍(后改名阐,即周静帝),杨丽华作为其嫡母(不是生母),掌握了朝廷政权,但杨丽华也只有21岁,***便逐渐落在其父亲杨坚手中,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联合刘昉、郑译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今西安,北周覆亡,因此王朝成为隋朝。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长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宣帝。此人似乎神经不太正常,他同时娶了五个皇后,正后杨氏是杨坚的长女。宇文赟在位仅一年就传位给八岁的太子宇文衍,自己自称“天元皇帝”,仍旧执政,让岳父隋公杨坚挂名“四辅”,却不授权。公元580年,宇文赟突然暴病而哑,口不能言,郑译,刘昉等因杨坚是皇后之父,急召杨坚入殿侍疾,当晚宇文赟死,年仅22岁。杨坚秘不发丧,先矫召以自己为“总知中外兵马事”,十天内,将军政人事等安排就绪,才宣布宇文赟驾崩,幼帝宇文衍正位,尊嫡母杨皇后为皇太后,只外祖父杨坚“***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从这时起,北周朝廷大权才落入杨坚手中。杨坚以无功外戚,骤然得势,北周宗室鲜卑老臣,以及汉族官员久与宇文氏沾亲带故者,自然不服,于是纷纷起兵反抗,声势最大的是相州总管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叔侄和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前二人六月起兵,八月败死。司马消难则兵败奔陈。其次,益州总管王谦及归附王谦的沙州氐帅杨永安,八月起兵,不出三月亦败死。周室五王被骗至长安,后来都因谋诛杨坚被杀。同年十二月,杨坚讨平朝廷内外异己分子,逼周静帝宇文衍拜自己为相国,总领百官,晋爵隋王。至此,禅让道路基本铺平。公元581年二月,周静帝下心乡逊居别宫,命太傅杞国公椿奉册,大宗伯赵煚奉皇帝玺绶,“一依唐虞,汉魏故事”,禅位于隋王杨坚。隋王谦让三次,才接受册玺,进入临光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年号开皇。以独孤氏为皇后,以长子杨勇为皇太子。改封长女即北周皇太后杨氏为乐平公主。幸存的周室诸王一律降爵为公。封外孙周静帝宇文衍为介公。同年五月,派人暗杀了宇文衍,又为之举衰,葬于恭陵。历代以“禅让”这种方式取天下者,都要经历长期的专政过程,以便消灭异己,威震同僚,然后才逼迫孱主孤儿“禅位”。而杨坚仅在周宣帝死后才侥幸获掌朝政,过了八个月之后便篡周称帝,时间之短,得国之易,古今少有。大概因为北周为关陇汉人和鲜卑人共同立国,汉鲜矛盾和各种势力纠缠复杂叠加在一起,造成宇文氏***外强中干,被杨坚抓住机会,钻了空子,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吧。

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隋朝的统一与发展小论文-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8世杨坚(541-604年),即隋文帝,小名那罗延。及长,仕北周。年15,以父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年16,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出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武帝聘其长女丽华为皇太子宇文贇的妃子,益加礼重。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封丽华为皇后。杨坚以皇后之父征拜为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俄转大前疑。宣帝每巡幸,常委任杨坚居守。大象二年(580年)五月,任扬州总管。是月宣帝崩,时丽华子静帝宇文衍年幼,未能亲理政事,坚人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并封上柱国、大冢宰、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受周禅称帝,国号"隋",定都大兴,后改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建年号曰"开皇",时年39岁。


为什么科举考试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说朱元璋实在太聪明了!

01

他为了让天下读书人能牢牢记住“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特意把八股文当作取士的标准,让读书人沉浸在《四书》、《五经》之内,孜孜不倦的研习儒家的***,从而把儒家学说和***精髓刻化到自己灵魂深处,当作统治阶级的最高价值体系,并且自觉去维护。

“八股文”是一种专门用于考试的文体,客观上说,除了考试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用不到的。所以“八股文”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文体,贾宝玉形容它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非常有道理的。

明清两朝的读书人,自开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八股,但是绝大多数人一旦考中后,就会舍弃掉这种呆板的文体。很多科举出身的士人,在编辑自己作品时,往往不屑将八股文录入其中,说明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对这种东西也是非常的不感冒。

“八股文”又叫“时艺”,“时”是当前的意思,“艺”是礼、乐、射、御、术、数六种功课,它起源于北宋的经义,北宋时确定了它的内容,[_a***_]确定它的格式,元朝确定了它的名称,明朝确定了它的地位

02

“八股文”的出题范围,离不开《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四本儒家经典,尤以程颢、程頣、朱熹三人作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最为重要。其实每次考试时,都在几本书中选择题目,经年累月下来,可选的余地实在不多,所以越到后来,八股文的相近之处越多,甚至出现了优秀范文选编而成的《程文墨卷》。只要牢记这本法宝,一般来说都可以完成一篇比较不错的八股。

为了防止考生们只去背简单的《程文墨卷》,考官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的出一些怪题,甚至将四书五经中毫不相关的的句子合在一起,或者各取半句凑成题目。因此,越到后面 ,写八股就越有猜灯谜的味道。比如八股考试中出现过这么一个题目:“礼云玉”,考生们大惑不解,能答出来的少之又少。这个题目来自《论语》,原句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考官故意将其割裂,宛如制作了一个复杂的灯谜,让考生无从下手。但这样的考试能有多大效果,又能取到什么水平的“士”,实在令人担忧。

正是这种考试风格,才让天下的读书人都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亦步亦趋的答题机器。考生们要做的,只是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又滚瓜烂熟,不管你在哪里截取一句半句,都能想出来是在哪里截取的,才能明白题意,考出好成绩。至于什么安邦定国之道,在考试面前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把人的思想变呆板了,统治者比较容易治理罢了。

如果要说区别,只能说有些读书人是把八股当作仕进的敲门砖,而绝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读死书的泥潭。明朝也有一些写八股写得好的大家,比如王阳明,比如杨缜,但是他们并不单纯的读死书,在八股之外,他们仍然能成为大家。可是不是***都是王阳明,这个要求对普通人未免太高,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寻章摘句的书虫,而不知变通之意。

炮制出明代取仕标准的朱元璋,本意是想通过对八股的发扬,让读书人时刻记住“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同时维护自身的合法统治地位,只不过他绝对没想到后来会形成这样一种文风呆板局面吧。而到了清朝时期,正所谓清承明制,面对如此高明的维护封建统治手段,自然是继续发扬光大。

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至清代,历经1300多年,为国家选拔出大量的人才,吸收寒士进入***,这不但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同时也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科举制度开始八股取士,这其中又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秦朝以前,各诸侯选拔人才都是***用“世卿世禄”的制度,秦商鞅变法后,逐渐引入军功制来选拔人才。汉朝开始,国家推行察举制,也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推荐制度,分为贤良方正、明法、明级、秀才、孝廉诸科等,中央和地方官员便根据些诸科的不同选拔不同的人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九品中正制,即把辖区内的人民,区别高下分为九等,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品德等授予官职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政治与经济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初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唐朝在隋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元代灭亡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选拔方法也更为严密。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而乡试与会试即考八股文,那么八股文又是什么呢?

八股文作为一种科学考试的专用文体,为朱元璋所创。《明太祖实录》记载,“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初场试《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所***用的是元代的格式。由于朱元璋对以此标准选***的官吏不满意,就下令暂停科学,经过几年的笔比较,于洪武十七年“始定科举之试,命礼部分行各省,后道以为永制”。这一年的文体格式即为略仿宋经义,体用排偶,通谓之制义,即“八股文”。后经一大批士子共同努力,使八股格式不断发展发展,到永乐年间就已经基本形成。

明清开始,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上,使读书人思想严重束缚,使读书人脱离实际,死记硬背、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也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我们应该看到的一面是通过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使一批贫赛之士有机会进入朝庭,改变了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其有利的一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统一历史背景论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宇文 北周 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