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皇帝名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皇帝名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一共有几代帝王?
包括武则天共二十一帝
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武则天(624年-705年)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
废帝李重茂(695年—?)
唐朝的皇帝从先到后的顺序是什么?
唐朝共22位皇帝:
1、唐高祖李渊(566于安635驾崩于安),唐朝第一位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
3、唐高宗李治(628~683);
4、武则***帝武媚娘(624~705);
5、唐宗李显(656~710);
6、少帝李重茂;
7、唐睿宗李旦(662~716),其父唐高宗李治,母武则天;
8、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9、唐肃宗李亨(711~762);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在唐朝以前基本是XX王,XX帝,而唐开始都是祖、宗,其实“XX帝”、“XX王”是谥号,而“X祖”“X宗”是庙号。
庙号在唐代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谥号;唐代以后由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开始变得繁杂或过褒,不能体现时人对皇帝的评价,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庙号。
谥号是对其一生进行评价,而庙号是供奉在太庙时用的。尊号是臣下尊上的。某某帝是"谥号",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而某某祖,某某宗呢是庙号,如唐太宗的庙号就是"太宗"。在唐朝以前,多用谥号称皇帝,是因为谥号比较短,而且,并非每个皇帝都有谥号。比如汉朝,只有比较英明的皇帝才有庙号。如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谥号,失去原有的对皇帝进行评价的意义。都变成美号,尊号,华而不实,字数比较多.如明朝,一般皇帝的谥号的字数都是17个字,(除了明代宗和建文帝)。而每个皇帝从唐朝开始,一般都有庙号,除了一些亡国之君之类的皇帝除外。所以,从唐朝开始,一般就称其庙号,所以叫某某宗。而之前,称其谥号,叫某某帝。
到了明清两朝,皇帝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个年号,明朝的英宗和清朝的皇太极除外。所以,又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嘉靖,康熙之类。
“祖”是开创者,“宗”是继承者。在明清以前,基本每个朝代都只有一个始祖,其他都是继承的宗。
明朝时期,因为永乐以旁系继承大统,其后人为了彰显这一世系的合法性,所以将其定庙号为“成祖”,清朝时期为了彰显顺治和康熙的功德,所以均将其庙号视为“祖”,实际上这些都是特例。
史书上对皇帝的称呼,一般是用谥号某帝(汉武帝)或庙号某宗(唐太宗)。
庙号是太庙里供奉皇帝用的,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有评价高的才有。比如汉朝只有极少数皇帝拥有庙号,因此汉朝都用谥号称呼,如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
隋唐以前对皇帝的谥号与庙号的评定非常严格,一般用一两个字,唐朝以后,谥号开始泛滥,并失去其本意,多为赞扬之词,而且字数也越来越多。
比如李世民,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来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七年(749年)又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到唐朝时,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便于记忆,因此唐朝都用庙号称呼,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
此后的宋元明清也都沿用此例,如宋高宗、元成宗、明英宗、清仁宗。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皇帝遇到大事要事都喜欢更改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而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固定为二个字,所以后世以年号做为皇帝的称呼,简单易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皇帝名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皇帝名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