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税收的历史,明朝税收的历史由来

kodinid 6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税收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税收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一年税收多少啊?
  2. 明朝税收一年最高多少?
  3. 请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的税收制度?
  4. 明朝一年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为何这么低?

明朝一年税收多少啊?

明朝很穷的,税收很少,明朝张居正改革前税收从来没有超过1000万两,崇祯那会儿收三饷,剿饷,练饷和辽饷,这已经算是全力压榨百姓了,也没有超过1500万两一年,老百姓就是这样才纷纷起来造反的

明朝税收一年最高多少?

最高的应该是在明万历初年的2217万两。

明朝税收的历史,明朝税收的历史由来-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较于北宋宋真宗的国家财政收入高达1.6亿两,清朝光绪年间每年的税收也达到8000万两,明朝只有宋朝的八分之一和清朝的四分之一。

明朝的税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低的朝代,据相关统计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农业税大约都在百分之七左右,而明朝的农业税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明末甚至低于百分之二。

请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的税收制度

今天介绍一下明朝的税收组成。它包括田税、盐税和商税。

明朝税收的历史,明朝税收的历史由来-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跟之前的封建王朝一样,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所以,农业税也就是田税是国家最大的税种。它根据土地面积和土地等级进行收税,一般按照收获的十分之一征收。征收方式包括实物征收和货币征收,实物征收包括粮食、棉花、蚕丝、麻等农作物,这叫本色。货币征收就是把农作物折成银子,这叫折色。除了田税,老百姓还要出各种徭役,它也可以用银钱替代。

明朝还有一个大的税收来源就是盐税和茶税。明朝是通过盐引专卖来收税的,盐是通过民间产出,官府收储,商人运输和销售。官府向商人征收盐税,同时向百姓按人头户口征收盐钞。还有茶税,商人需要向官府购买茶引,是一种税收。商人有茶引才能向茶户购买茶叶,它也是一种民制,官储,商人销售的制度。

最后还有商税。明朝的商税有关税、市税、还有船舶税。关税是官府在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设立关卡,进行收税。市税就是城镇的门店和市场税收,一般是三十税一。船舶税到明朝隆万开关后才开始征收,一般按照船的长度或货物的多少来征收。

明朝税收的历史,明朝税收的历史由来-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张居正改革后,用货币税替代了实物税。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上是明朝税收的组成。


谢邀,简单的说明代的税收制度以农业赋税为主,以实物征收为主。普遍实行两税法,即春季征麦秋季收米
图表中可得知洪武26年米麦共计征收2900多万石,是明代
的最高额,之后一路下滑直到万历前期张居正清丈全国土地稍有反弹。

除此之外另一个赋税大头是军屯子粒,最高峰是洪武末永乐初的米麦共计2300多万石,也是朱元璋夸口吾养百万兵不费民间一粮的底气所在。
朱元璋夸下的海口被他的子孙纷纷打脸,由于世袭勋贵军队军官的侵占,破产军户的逃亡抛荒军屯子粒到了正德末年只有区区的100多万石。
农赋和军屯子粒是明代赋税最大的两个大头,此外盐课也在明代赋税中占一定比例。
每年可解运太仓银库100多万两,崇祯年间加派后大约140万两。

最后的赋税部分是杂项,这杂项包括什么呢,很多。比如:榷关关税、典铺税契、觐费杂支、竹木抽分、民佃屯田、生员优免、督抚军饷、抚按公费、铸息、捐助、盐引、芦课、役扣、平粜银、马夫银等等,明代没有什么所谓的工商税,杂项中的榷关关税是指浒墅关在内的商关的过路费,典铺税契是指商贩们收取的经营费,也就这两个能和工商税稍许搭边。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是三十税一,即使到了崇祯末年加派到了十五税一,一年实际也就几十万两。

明朝一年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为何这么低?

这个问题你要问朱重八,明王朝建立后就是个朱重八设计的小农国家。明王朝的三大收入分别是农赋包括粮税和徭役、盐课、榷关。农赋以实物征收为主称之本色,折算成丝帛苏木香料铜钱银两的称之为折色,你所说的二千多万两其实大头是米麦小头才是银两。盐课就是商户拿粮食运送边关后换取边关支出的盐引到盐场领取盐在再贩卖这流程中国家通过盐引获取的收入,开中法后盐引制度其实被破坏了,盐课收入只有几百万两。榷关实际就是买路钱,明王朝沿商途设立了十几处钞关,根据货物价值收取买路钱,每年也不过几十万两。明王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税,朱重八定下的规矩是三十抽一,即使崇祯年间逼不得已加征到了十五抽一每年也是聊胜于无。宋远超明在于宋的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等都有市舶司,宋从中获利非浅。清远超明是由于漕运不畅后启用了海运,英国人赫德领导下的海关每年给清朝带来二千多万两的收入。明海禁严厉造成走私贸***盛,巨量的白银收入多集中到了走私海商以及与海商关系密切的沿海士绅和收取海商贿赂的官僚手中,国家并没有获得多少利益。

首先,宋朝的财政收入有五种,分别绢丝,米,布,铜钱和白银五种,其中白银一年就三十万两左右,这五种的总和估值,不是白银1.6亿两白银,而且北宋财政收入最高收入是宋神宗十年的7078万贯,没有1.6亿那么多,按照购买力的换算一两白银等于三贯文钱或者四贯文钱,换成白银2000万两上下。真不知道头条那么多宋吹脑残粉。

明朝商税收不上来,免税的群体又太多,自从太祖定下优容读书人的政策之后,各种人变着法的把土地挂在读书人名下,这下好了免税了,国家傻眼了,但是呢皇帝毫无办法,因为明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加上宗室也是负担。

读书人不想让朝廷收他们的税,那就只能变着法的把税加在那些没有门路的最底层的农民身上了,可是这些农民本来日子就不好过,这下可就更是活不下去了,尤其明朝末年气候异常,欠收无收都是常有的事,活不下去不造反才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的读书人也还是寸步不让,皇帝想要俺们的钱死了这条心吧,我就是给闯王给满清也不给你老朱家缴税。

根据《明史》《宛署杂谈》等典籍中记载,可以看出明朝的税收并不繁重。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大臣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农业税在洪武初年,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合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

为什么明朝的老百姓税收少,这跟明***机构精减有一定关系,但发生战争时费用较大,崇祯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但也有观点分析认为,明代之所以低农业税和商业税更低的原因,其实是文官集团和士大夫阶层中的工商业利益代言人,从自己所在的集团利益出发,在***内部推行低税政策,***一切试图增加税收的尤其是商业税收的行为。据说,农业税是可以商量的,增加一点甚至在特殊时期增加的比较多,还属于文官集团勉强可以接受的,但商业税就不同了。

有学术界研究资料显示,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来的,当时人口约6000万,人均年负担税支0.033两白银,约合人民币22元。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内推行“一条鞭法”,通过赋役合并、折银征税、以银代役、税分两处、官收官解等手段,简化征税科目,降低损耗,避免劳逸不均,方便了国家财政体系运行,防止了官员***加派。

不仅如此,明朝税收低还有一个原因是,明***规定亲蕃受封田地,载于金册,免缴全部税粮,免于差役,导致大量占有土地、田产等***的王公贵族、官僚阶级游离于税收体系之外。到了明后期,免税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公元1502年,全国可耕土地面积8357485公顷,实际缴纳田赋土地只有4228058公顷,仅占一半。

为了保证税收不缩水,明***也实行了一系列税收政策,开始加派田赋。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朝廷对每亩加征田赋3厘5毫,后来又追加了3厘5毫,再过两年又增加了2厘,称之为辽饷。后来又增加剿饷、练饷,三饷之外还开征了矿榷税,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税收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税收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税收 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