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的石碑,明朝历史的石碑有哪些

kodinid 7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的石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的石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王爷墓葬规格规定?
  2. 明孝陵墓碑上有个字,一错就是300多年,为何没人能改?

明朝王爷墓葬规格规定?

一般来说,在古代是极端讲究君臣之礼的。据《明史记载功臣殁后封王者,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也就是说,像徐达这样的臣子,墓前的碑只可高3米,而建成后的徐达神道碑显然远远超过这个标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知道,徐达 (1332~1385),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

明朝历史的石碑,明朝历史的石碑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死后备极哀荣,由此可看出,一直到死,朱元璋对他都是极其器重,故有野史认为的朱元璋为***功臣而以“赐蒸鹅”毒死徐达之说,就是不能成立的“传说”。

透过史料,我们不难得知,徐达的墓碑之所以会超过高度,是有其深刻内涵和充足理由的。

《明史·徐达传》说:“御制神道碑文”,说的是:此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既然皇帝亲自动手写碑文,自然不能与普通功臣的墓碑同等待遇,有些特殊也是可以理解的。

明朝历史的石碑,明朝历史的石碑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达墓位于板仓,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最引人好奇的现象发生在徐达的神道碑上。碑文共28行,有两千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

不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徐达的碑竟然高过皇帝的碑。 据测量,这块碑通高8.95米,是明朝功臣墓碑中最大的一块,而位于钟山南麓、明孝陵重要组成部分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之相比,却要矮一些。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位于大金门正北七十米处,碑文为朱棣亲自撰写,以记录其父朱元璋一生光辉事迹。对于明代帝王来说,其重要性当然要远远超过徐达墓神道碑。但此碑碑高却只有8.78米,比徐达墓神道碑矮了17厘米。而且,“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立于永乐十一年,此时,徐达的碑已经树立起来,臣子的碑怎么能高过皇帝的碑呢?一心要表达孝心的朱棣怎么会犯了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错误呢?

明朝历史的石碑,明朝历史的石碑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谜底,就需要后人多多研究和探讨了。笔者也一时找不到合理答案。

明孝陵墓碑上有个字,一错就是300多年,为何没人能改?

是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这种写法在《康熙字典》经常会看到,可以说,只要是关于明王朝的,都用“眀”来代替“明”,例如“眀则洪武正韵”、“汉晋唐宋元眀以来”等等。

为什么这么写?因为康熙这个麻脸男不服气?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文治武功非常赞赏,在他的心目中,朱元璋的功绩甚至超过了唐太宗、宋太祖。

但朱元璋开创的“大明”,代表着光明,预示着大明王朝的国运如太阳光辉永照,似月亮光华长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你这么看好大明,那清朝干嘛要取代大明呢?

所以康熙皇帝用“眀”来代替“明”,暗指“有月无日”,何来光明?再往深层说,就是无光、黑暗之意,所以清朝取代明朝,才是带来了光明,把老百姓从“黑暗”中解救出来。

但根据《说文解字》中释义,“眀”是由“明”演化而来的异体字,依旧是“光明”之意,所以《康熙字典》虽然玩些文字游戏,但还是不够高明。

不知为何,这明孝陵的牌碑引用了《康熙字典》里“明”的写法,是书法家的拽文,还是如康熙般另有用心,仁者见仁吧。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不懂书法请闭嘴!“明”字的这种写法在明朝之前的大量书法作品中都能见到,并非什么错别字。书法是汉字艺术化形象,书家在很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对某些字进行损益甚至改变结构后,大大增加了字的美感,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了。当然,我们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切不可想当然地去做上述改变,否则就贻笑大方了。

大明湖景区牌坊上的“眀”也多了一点,四川成都***有一块匾:明良千古。其中的眀也是多一点。 当年的何绍基在四川做学政时,解释成都武侯寺让诸葛亮题字的“明良千古”一样,也是将眀多了一点。这多了一点其实是故意的,绝非是卖弄学问之嫌。

成都***的“明良千古”匾,意思是,明君良臣,流传千古。这样的典故清代的皇帝也是知道的,并没有因此拆了***!清代皇帝为了拉拢汉族士子,并不忌讳提到明朝,还多处标榜江山得自于李自成而不是崇祯皇帝,但是皇帝很忌讳别人把明朝和清朝放在一起比较,尤其是隐含贬低满清的意思。

清代的文字狱是出名的,明亮千古的匾额并没有被毁,也没有人因此被杀,只不过“明”字的偏旁由日改成了目,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只是表达出一种小心翼翼的考虑。 如果是题外之话,当年的刘备为何给诸葛亮留足了面子,其实,也是给自己留足了面子,白帝城托孤,于是,刘备放了一马诸葛亮,后世的历史让其同样和诸葛亮一起名故千秋。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中原汉人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所以清军入关之后,为了收复民心,多尔衮、多铎等人祭拜明孝陵,康熙皇帝6次南巡,更是有5次前往明孝陵祭拜,而且为其立碑,称赞朱元璋“治隆唐宋”,康熙给明孝陵立的碑如下:

这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错别字,将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一个小学生都能看出来的错误为什么康熙会犯,我觉得不太可能,写“明”字就和写***数字一样简单,康熙这样的明君能写错?

再联想避暑山庄的牌匾中的“避”,康熙硬是加了一笔,寓意帝王怎么能逃避呢。所以“明孝陵”变成“眀孝陵”应该是康熙有意为之,那出于何种目的?

这种说法好像很讲得通,在清朝连“清风不识字”都要拉出去杀头,写“明”肯定是忌讳中的忌讳,但是事实如此吗?反正没有确切史料谁是因为写“明”字被杀头的,而且康熙作为皇帝,他难道也怕文字狱?更何况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可是没有写错,所以这个说法不成立。

这个好像也有道理,“无日”就是“无天”,就是没有皇帝,不就是丢掉江山的意思嘛?道理上讲得通,但是于情不合。康熙祭拜明孝陵的目的是什么?收服明朝遗民的心,实现满汉融合,捍卫满清统治,那么他有必要来逞这一时之快而伤害明朝遗民的感情吗?所以说这个说法也不成立。

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明”在丧葬学说里是火的意思,代表阳气很盛,并不适合陵园,而且明孝陵本身修建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好了五行等风水情况,现在加一个“明”字可能会破坏平衡。这种说法就有点勉强了,那按照这种说法明朝所有皇帝的陵墓都不能用“明”字?太庙里供奉的神位也不能写“明”字?

上面3种说法都是无稽之谈,其实真相很简单!

“眀”这个字并不是错别字,《康熙字典》里面收录了这个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的石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的石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孝陵 明朝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