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谁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谁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历史教授?
虽然不是学历史专业,但是,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爱好者,确切的明粉。尽管历史非专业,我们从书中看似轻松诙谐的语言中,依然能看出来作者深厚的历史底蕴,明史烂熟于心才能信手拈来,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这也是该书被广大读者青睐,有别于古板的历史陈述的原因。自古至今,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写出精彩的历史故事,而很少有哪位历史学教授,能将历史写成精彩的文学作品!
我是广陵君!我来说下我的观点。
我是偶然从同学那里了解到这部书的。看了以后,感觉写的太生动了,历史其实并不是枯燥的,其实我想说,这就是真正的历史啊,活灵活现的,就像录像带一样。据我所知,当年明月是某海关的公务员,我和他一样,酷爱二十四史,人家过得这么大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在写明朝那些事之前,他阅读了很多明朝方面的历史书籍,正史野史,一部书写了有十年之久,想想看,多不容易,历史老师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喜欢历史,只是混口饭吃,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当年明月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历史,也不会花十年之久的时间去写明朝那些事,不是吗?
人在抛开了利息的追求下,反而能追寻真的自我。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我是广陵君,喜欢二十四史的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更新生动的历史故事!
裴松之也不是历史教授!
他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令、尚书祠部郎、司州主簿、治中从事史、宋国世子洗马。刘宋代晋后,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封西乡侯。元嘉十四年(427年),裴松之以南琅琊太守一职致仕,但又被朝廷任命为中散大夫,后又提升为太中大夫。
😂,基本都是高级公务员序列。义熙初年(405年),裴松之作了吴兴故鄣县令,因为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作尚书祠部郎。刘裕说:“裴松之是朝廷人才,不应该长久主持边务,现召他为世子洗马,与殷景仁相同,可派人去告诉他。”此后,裴松之被任命为零陵内史,随后又转任国子博士……至此他才开始了历史教授生涯!其时已经44岁。
刘裕死后,刘义隆继位,裴松之升任中书侍郎和司、冀两州的大中正,😄九品中正制获益者。主管选拔领导干部和内务部部长级别的公务员。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同时,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
刘义隆借此机会就叫他注解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把传记聚集在一起,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内容,完成后奉给文帝。文帝看后很高兴,说:“这是不朽之作啊。”
今举一例以明其不朽:在《魏书·文昭甄皇后传注》中,录有王沈《魏书》褒美甄后的记载,与陈寿书截然不同。裴松之依据《春秋》之义,认定《魏书》“崇饰虚文(修饰性的***文章)”,并说“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以此推论,他所说的卞、甄诸位皇后的言行,都不一定属实)”,从而断定“陈氏删落,良有以也(陈寿不收录这部分内容,确实是有理由的)”。对陈寿失误而他书正确处,亦作明确判断。
难道不是这样吗!文昭甄皇后的身世远没有《魏书》说的那样艳丽,但是,为了满足曹叡的需求,又不得不把她无限的秀美,继而导致了曹丕被后人所不齿?如果没有裴松之注,我们至今都难以理解曹丕为什么要杀文昭甄皇后。
由此可见,公务员出身的裴松之秉承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结合设身处地的历史境遇、深明《春秋》大义!才能把陈寿的《三国志》推向历史的巅峰。不然,连刘义隆都看得稀里糊涂的《三国志》,后人又怎么把她传承呢……
现如今,凭着《明朝那些事儿》至少不会有人说“明月什么都不是”。
那些不看书的岁月里唯一看过的一本书。那么长,竟然看完了,只能说情节太吸引人了。
写作需要天分,也需要热情。历史学家通常是搞研究的,他们也许会写历史文献,但是却不一定能写畅销书。历史文献有历史文献的写法,畅销书有畅销书的写法。虽然都是历史,但从文学范畴来说,还是不一样的。
就像历史分为野史和正史。正史有正史的写法。野史怎么也成不了正史。
为何历史教授没有写出《明朝那些事儿》,应该是受专业和思维的限制。
明朝北京城的设计者是谁,规划的时候都借鉴了哪些中国思想?
这个问答的从3个超牛和尚说起——
大家应该知道,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少年时出家做过和尚,后来成为一代帝王,算是顶级大牛的和尚。
另一个和尚叫做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三教的奇人。在明朝历史中,一个可以和刘伯温齐名的牛人。
明史中是这样记载姚广孝——
《明史》:“ 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看见没?这段文字里有个叫“刘秉忠”的人,他是谁?
刘秉忠就是元朝北京城的设计者。也是一个和尚。只是后来奉诏还俗。是姚广孝的超级偶像。
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刘秉忠设计的北京城样子就像三头六臂的哪吒,所以北京也叫哪吒城。
同样作为佛门***的刘秉忠,按照神话传说中哪吒的身份——天庭守护神,在地成形修建北京城。
永乐十五年(1417年),姚广孝开始规划、兴建宫城。在刘秉忠原来设计的中心线向东移了约150米,作为新的中轴线。紫禁城稍向南移。紫禁城南面正中的午门和北面正中的玄武门,以及城内的主要宫殿,一律居中建造在这条中轴线上,以体现帝王是天下权力的中心。
相传,永乐帝派刘伯温和姚广孝两位军师到北京进行都城的规划设计。
到了北京后,刘伯温称大军师,住在东城公馆,而姚广孝,称二军师,住在西城公馆,他们约定各想各的,等到第十天,分别拿出北京的规划图,然后背靠着背进行交换,目地是看彼此的心思对不对头。
到了第二天,两个人分别去察看地形,可是,两个人耳朵里都听见有个孩子的声音说:“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刘大军师琢磨不透,姚二军师也是琢磨不透。
第三天,他们又看见一个穿红袄短裤的孩子在前面走,你慢走,他也慢走,急追慢走,总是赶不上。后来二人回到公馆,前一天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照着我画,不就成了!思来想去,二人恍然大悟,那个穿红袄短裤的小孩不就是脚踩风火轮,手握金刚叉,八条膀臂的哪咤吗!那个耳语的声音不就是哪咤的声音吗!
到了第十天正午,刘和姚两位军师摆下桌椅,刘面朝东,姚面朝西,背对背的坐着画北京城图。等到交换过来一看,两人不由得哈哈大笑,两人所画的北京城图竟然一模一样,都是八臂哪咤城。
刘伯温开始解释说:“这京城正南中间的一座门叫做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而瓮城的东西开门是哪吒的耳朵,正阳门里的两眼井是哪吒的眼睛,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加上东城墙的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左边身子的四臂,北京城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咤的两只脚。京城里的四方形的皇城,是哪吒的五脏,皇城的正门——奉天门,也就是天安门,是五脏口,从五脏口到正阳门的中间这条长长的平道,是哪吒的食道,宫城则是哪吒的心脏。贯穿宫城,从玄武门到大明门的御道则是哪吒的脊梁骨。
所以,老北京人说北京城就是一座八臂哪吒城。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因此无论是都城还是皇城的建设都要参照天上之星宿,符合地上之风水,以阴阳五行为理论进行布局与修建。总体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唐朝风水大家杨筠松认为:北京气大、龙旺、脉远、穴阔,且处于在华夏中轴线之上,因此形胜甲天下、依山靠海、有金汤之固。后经明代姚广孝(黑衣宰相)等人提出的“象天法地”之造化,早已是“天人合一”了。
北京(大都)从元朝开始成为中原王朝的都城,明初曾定都金陵,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定都北京。朱棣定都北京有诸多说法,而其中一个说法就与北京城的帝王之气有关。古代天文学认为,天为圜形,所有的星宿,都绕着北极星,昼夜转动不停,因此古人***想有一根天轴,贯穿天地,即为北京城的中轴。在后来建设北京城时,将原来的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的中轴落西,处于“白虎”位置,用以克杀元朝的残余王气(四象中,白虎主西方)。而北京城东西对称之格局也符合儒家的中庸之说。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借鉴了五行学说。古人将天空分为上垣太微、中垣紫微、下垣天市,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因此皇宫定名为“紫微宫”。宫殿布局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三座前殿(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十二座后宫(乾清宫和坤宁宫),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易理,三座前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属阳。十二座后宫属阴,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
为契合阴阳之说,在城北中轴线上建设人工万岁山(景山),又设计金水河从万岁山之西北而来,沿西麓注入护城河之中,符合“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之说。按照后天八卦,西北为乾卦即天门,水从天门而来,则是把天上的生气引入。两者相呼应,构成有山有水的阴阳格局,达到了风水中“阴阳交济、山水冲和”的境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谁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谁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