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的学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的学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明经科?
明经科是明朝官制中的一个科举职官名,是进士科下的第二科,也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文科考试之一,相当于今天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通过明经科的考试后,考生可以成为明朝官员中的文臣,并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官职和地位。
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经典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包括《五经》及其注疏、《史记》、《资治通鉴》、诸子百家等经典,以及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思想。考生需要对这些经典和哲学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展示出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文化水平,才能够通过考试。
明经科的设立体现了明朝重视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和发展的思想,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贡献。
西学东渐背景?
所谓“西学东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
(1)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2)转型的时代。即晚清(或“近代”)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意味着容闳所说的:“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尽管“西学东渐”这个中文书名是译者按自己的理解而另起的,与容闳的原书名并不相同,但也确实是对原书宗旨的一种精准的概括,故被人们广泛接受。
天下君国利病书是明末谁主修的?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写的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其重点在于政事,概分兵防、赋税、水利三部分,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书中不仅对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详细,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陲的深切注意及爱国深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是明末清初顾炎武主修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为什么说《针灸大成》是对明朝之前针灸学术的一次总结?
杨继洲
明代疫病流行特别严重,据统计,二百多年间就发生了64次大规模的疫病。疫病的流行也促成了明代医学的发展。当时,很多医学大家纷纷著书立说,留下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医学著作,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针灸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随着医学整体的发展自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杨继洲编写的《针灸大成》就是这一时期针灸类著作的代表。
《针灸大成》
杨继洲出身于医学世家,他的祖父曾任太医院的御医,这使得他从小就深受岐黄熏陶。除了研习家传医术之外,他还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积累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要想学好医术,自然离不开实践。杨继洲的行医足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山大、河南、山西等地,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都是后来他能够编成《针灸大成》一书的重要基础。
《针灸大成》一书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首次刊刻,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本书共分为10卷。第1卷是摘录《内经》、《难经》中的有关内容,并加以注释。第2、3卷,杨继洲收录了历代针灸家编写的著名歌赋,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注解。第4卷主要收录历代各家补泻手法。卷5主要介绍井荥俞经合、主客原络穴的运用,以及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各穴的应用。卷6、卷7详细介绍了十四经流注、奇经八脉、十二经筋以及治病要穴等等。第8卷介绍了不同症状的治疗办法,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意义。第9卷主要收录了杨氏医案。最后1卷和前面9卷不同,介绍的主要是儿科的知识。
张玉恢画解《针灸大成》(部分)
杨继洲编写的《针灸大成》,***了历代医学的精华,这也是中国针灸史上第三次较大的总结,直接引用的文献多达12种。杨继洲在搜集历代医学著作时,也不是盲目的直接加以抄录,而是加以辨别。另外,这本书也不是纯粹理论的著作,杨继洲在编写此书时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得这本书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这本书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针灸学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目前也流传甚广,粗略估计有50多个不同的版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的学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的学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