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外国侵略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外国侵略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日本侵略唐朝是什么时期?
日本从来不敢侵略唐朝,公元663年8月唐军在刘仁轨的指挥下在白江口(现韩国绵江口)与倭(日)军大战。倭军3.2万人,战船500余艘,唐军2万人,战船百余艘。此战唐军大胜,668年李勣灭高句丽,建安东都护府。
唐朝为何在安史之乱以后屡次被外族入侵?
不只是唐朝,华夏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史,很多朝代一开始是建都北方,主要是从战略来考虑,一旦后期势衰便向中原和南方迁都,这也是无奈之举,无法抗衡只好逃亡退让,比如东汉 西汉,唐与南唐,北宋与南宋等等
唐朝强大对小国来说太过于危险。
北方的突厥和东方的高句丽,南方的安南国,都是在其内忧外患或弱小之际被唐朝所折服,唐朝的因利乘便很快的征服了周边的势力,然而就以突厥为例,他们的势力曾经是如此强大,却被趁火打劫般地征服,表面上迎合着唐朝的旨意行事,暗地里却是恨之入骨,仇恨积累到一定程度终将会爆发,毕竟唐朝征服周边势力并没有像汉朝那样光明正大,汉朝都是凭借自身的实力去战斗,虽远必诛,用十余场大战将匈奴征服得心服口服,所以说唐朝有着鲜为人知的危险。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唐朝传承来自于北周下的隋帝国,为关陇集团的贵族居多,这些人大多为鲜卑血统,然而到了隋唐时期,则汉系居多,再后来大唐几乎大换血,但是却继承了胡人好斗的民风,再后来***经过了贞观之治后,变的逐渐强大了起来,一度万国来朝,李世民被众邦称呼为天可汗,这样的唐朝兴盛到唐玄宗晚年的时候,却经历了一场浩劫,那就是安史之乱。
起初***那可是压着别人欺负的,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由于***的各藩镇的战斗力差距之大,尤其是长安城方向的军队多数为少爷兵,所以被安禄山的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的落花流水,直至长安城被占领,能够与安禄山的叛军一较高下的,唯有陇右方向的安西都护府的安西军了,为了抵抗叛军,将安西军抽调大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西域,只有不到一万的安西军守护。此时吐蕃看到***这个宿敌内乱,安西军不足的情况下,直接从甘肃方向切断了西域和***的联系,后来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几乎将安西军给吃掉了,那时候的吐蕃还占领了一次长安,进行了劫掠。
除此之外,由于当年唐肃宗为了镇压藩镇,向回纥借兵,报酬是放纵他们对洛阳、长安劫掠几日,金钱、女子尽属回纥,后来回纥镇压藩镇成功,见广平王在长安,没有动手,只是劫掠了洛阳,由于回纥人忌惮驻扎在洛阳的李光弼,只有劫掠。
但是没有***,甚至有传当年李光弼为了避免百姓被回纥人***,提前将百姓撤出了洛阳,总之在安史之乱后,***的综合实力下降,对外再没有威慑力,成为软柿子,被众人捏!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国家要想不被外族入侵,离不开国强民富,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屡次被外族入侵也主要是因为国不强民不富、社会动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各自为政,导致力量分散,国家不齐心。其实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因为在唐朝时期,地方割据势力有钱有地有人,这也就使得当双方矛盾激化后,地方势力有能力直接起兵造反。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均田制和府兵制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唐玄宗起就实行募兵制以代替府兵制,另外因为唐玄宗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后来这些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地步,地方割据势力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但是中央军却面临人数不足,士兵素质低等困境。
安史之乱后,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中央***更是无力应对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自顾尚且不暇,又哪来的国家力量来威慑、抵御外族入侵。
其次就是人口数量锐减,兵源不足。由于战争的巨大破坏作用,安史之乱后,***王朝的人口锐减,根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样的场景使得诗圣杜甫也感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人口在封建社会是最重要的战略***,人口锐减就代表国家力量的急剧下滑。在一个国家国力衰弱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外族入侵?
最后就是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虽然中央***还在北方,但是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到了南方。而唐王朝长期面对外族威胁却主要是来自北方,有识之士的南迁,就使得北方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座空城。
所以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的是一个国内军阀割据、国疲民弱、无人可用的困境,而北方又有强敌环饲,在这样的背景下,唐王朝屡遭外敌入侵也就不足为怪了。
历史上,唐朝时期的南诏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南诏是与唐朝同时的,占据今云南全境、四川、贵州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地方性强国,之后的段氏大理国基本就继承了南诏国的规模。
一、南诏王皮逻阁,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统一六诏,建立强大的地方性政权,直到902年唐朝即将灭亡时,南诏先于唐朝灭亡
南诏本来叫蒙舍诏,因为位于六诏最南,因此又名南诏。皮逻阁之前,南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到皮逻阁统治时期,依托唐朝的支持,皮逻阁统一六诏,兴建太和城,在云南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性***。南诏的生存策略,大概是游走于唐朝和吐蕃两个强国之间,并在东南亚一隅建立自己的霸权。它在唐朝和吐蕃面前虽然是个小国(其实也不算小),但在它160多年的历史中,却屡屡可以看到它让唐朝和吐蕃吃瘪的场景,甚至唐朝最后都灭亡,都或多或少与它有些关系。公元902年,南诏亡于权臣郑买嗣。
二、南诏王的世系比较好记忆,因为他们父子连名,南诏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重要节点
南诏从皮逻阁建国,传子阁罗凤,然后是凤迦异(先阁罗凤死,没继位),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等等,直到舜化贞,几乎都是父子连名的。皮逻阁时期,是南诏依靠唐朝统一六诏的时期;阁罗凤时期,南诏因为唐朝地方官的压迫投向吐蕃,乃至于两次与唐朝交兵,唐朝损兵二十万,是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防御空虚的一大原因;异牟寻时期,南诏因为吐蕃的猜忌压迫,再次投向唐朝,与唐朝联合让吐蕃吃瘪;到了世隆继位后,已经进入唐懿宗的统治的唐朝末年,世隆的名字犯了李世民、李[_a***_]两个皇帝的名讳,但他坚决不改,还自立为帝(国号大礼),并入侵唐朝剑南、桂管、安南等地。在两国的大交兵中,唐朝和南诏都陷入巨大消耗之中,两国的灭亡与此都有很大关系。
三、南诏的灭亡,以及它与大理国的关系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王族,建立了大长和国,此后云南地区进入动荡期。大长和之后是大天兴,大天兴国存在不到一年,又被大义宁取代。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段氏大理国建立,后存在了很长时期。段氏大理国的国号大理(大礼),其实早在南诏时代已经出现,而且段氏大理国的规模,几乎是继承了南诏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国侵略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国侵略唐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