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末年历史背景介绍简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末年历史背景介绍简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代大索貌阅的背景?
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
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隋唐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政治: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于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606年颁布诏书迁都洛阳。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经济: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隋朝还在各地修建粮仓,储备粮食,存粮达到可食用数十年,另外还修建大运河,方便南北经济文化发展
文化: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切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隋唐的地方管理制度背景?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手里;
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隋文帝正式废“九品中正制”。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是士子跻身官场的主要阶梯。它自隋开皇年间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余年。
历史背景: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已深刻了解到原来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严重弊端,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堵塞了庶族进入仕途的道路。当时隋朝刚刚统一,急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于是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借用历史上的多种选举方法,推行选举。“开皇三年(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四年(584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以供朝廷选用;开皇七年,隋文帝下令,命诸州向朝廷选送三人入官。开皇十八年七月,隋文帝的选举政策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下诏宣布:“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要求“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不限多少,不得不举。后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末年历史背景介绍简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末年历史背景介绍简短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