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永乐文庙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永乐文庙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桂林历史上建有哪些文庙?
恭城文庙
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位于恭城县城现在的拱辰西路,是桂林唯一一座保留完好的文庙。
桂林府学
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在独秀山下。北宋熙宁年间迁址城东南隅。南宋乾道二年毁,三年重建于城西始安郡故址。元至元十四年又毁于兵灾,十七年重建。清康熙十一年向西南移建,将相邻的临桂县学旧基地并入,清末废毁。
全州文庙
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旧址在州城东北部。南宋绍兴十三年迁于凤凰山南麓,分别在元至正十年、明洪武四年、宣德九年、正德八年、清顺治十六年、康熙二十年、雍正二年、乾隆三十年进行了8次维修,民国年间尚存部分建筑物,曾是私立大同中学校址。民国33年被日军尽毁。
兴安文庙
始建于隋代,旧址在今县城看守所内,解放后被毁,状元桥移至灵渠公园内。
永福文庙
故址在今百寿镇旧县村,原为永宁州学宫,明万历九年后几经重修,建有文庙,光绪三十二年被改为永宁州小学堂。
灵川学宫
按过去的***也属文庙,建于南宋建炎年间,位于灵川旧县城(今三街)西约一里,从元朝到清朝乾隆年间,因房舍倒塌,迁至旧县城东南大象山,后遭火焚又迁至旧县城东街再因水患迁至旧县城南门外高阜,最后因缺饮水又迁回东街。光绪二十六年后停办。
平乐学宫
始建年月无考,原址在城东二里的考磐涧西边(今平乐镇大拱冲口处),宋宣和年间迁至城内州衙门左侧,淳熙年间又迁回考磐涧旧址,元初毁于兵火。明宣德十年大修,嘉靖四年迁至城北门内凤凰山下,崇祯末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年重建,清末废毁。
义宁县学
建于宋代,初在义宁县城南隅,南宋咸淳六年迁香林寺东,后迁城西。明天顺年间崩毁,5年后重建。明末清初遭兵火,只存正殿。雍正四年后多次重建,清末废毁。
灌阳文庙
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现在的县城灌阳路,现仅存大成门,天子桥。
北京的九坛八庙都是哪些,都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共存了多少年?
九坛八庙指的是京城九坛和京华八庙。九坛,即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诸坛,这些都是明清帝、后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地方;八庙系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太庙,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兴建,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即皇帝家庙。
中文名称
九坛八庙
地理位置
北京
京华
八庙
京城
九坛
九坛:社稷坛(明永乐八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地坛(明嘉靖九年)、祈谷坛(明永乐十八年)、朝日坛(明嘉靖九年)、夕月坛(明嘉靖九年)、先农坛(明永乐十八年)、太岁坛(明嘉靖元年)、先蚕坛(明嘉靖九年)
八庙:太庙(明永乐十八年)、奉先殿(明永乐十八年)、传心殿(清康熙二十四年)、寿皇殿(清乾隆十四年)、雍和宫(清康熙三十三年)、堂子(清顺治元年)、文庙(元成宗大德十年)、历代皇帝庙(明嘉靖十年)。九坛八庙荣幸的是保存至今。
明永乐进士张鹏飞的历史故事谁知道帮讲讲?
强鹏飞(1783-1857),又名鹏翼,字扶九、补山。一称张鹏飞,陕西省同州府韩城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3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曾任山西寿阳县知县,考中举人后,他以州判职赴四川候补。咸丰四年(1854)卒,入祀“乡贤祠”。
据《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三)记载:
光绪六年,庚辰,五月。引见新科进士。得旨。黄思永、曹诒孙、谭鑫振、业经授职外。戴彬元、庞鸿书、吕佩芬、张星炳、刘沛然、黄绍箕、朱福诜、彭士芳、吴维藩、郭曾炘、陈夔麟、杨澍先、丁立钧、吴保龄、崔永安、王懿荣、盛炳纬、志锐、陈与冏、叶大遒、崇宽、蒋艮、汪概、刘焕、安维峻、吴树棻、梁鼎芬、汤绳和、郭赓平、王乘燮、强鹏飞、李经世、溥良、沈士鑅、陈鼎、胡连、王丕厘、李士、吴国镇、杨崇伊、蔡世佐、柏锦林、左绍佐、于式枚、顾莲、汪致炳、福楙、陆善格、吴成熙、黄俊熙、王兰、冯应荣、徐琪、梁锦奎、高凌霄、杜庆元、王濂、褚成博、谢隽杭、姜自驹、胡锡祜、王颂蔚、裴维侒、何乃莹、刘名誉、赵曾重、陈景鎏、丁象震、柳芳、林元菼、李佩铭、萨廉、钟灵、范德镕、刘桂文、吴同甲、张世英、周遂良、余熙春、袁鹏图、段树藩、余文蔚、石鸿韶、汪受礽、连培基、杨福臻、陈应禧、毛澂、陈光明、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张鹏飞少时家贫,但其聪明好学。买不起书,他就用编蒲叶的办法代替纸来抄书。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大概有这么几件事: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张鹏飞将自己写的《治平二十四策》上奏给了朝廷,转交皇上,其中提出的治理建议击中要害,切中时弊。道光皇帝览毕很赏识他的才华,有留京录用之意。但群臣中有很多人极力反对,奏说他越级告状,越职言事,破坏国法应下刑部大狱,但道光欣赏他的真才实学,准许他保留举人,决定放他返回故乡,还称他为“卧地牛”。
道光十七年(1837),回到安康的张鹏飞体会到,陕南学子想要买书极为不便,就想自己刻印书籍。于是从四川成都聘请了雕版工匠,购置了雕刻用的木版,再运回安康刻字印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觉得从四川购买木板不是长久之计,而安康梨木、枣木等优质木材非常多,于是就地取材进行雕版印刷,既省时省力,又避免了运输,降低了成本。由张鹏飞创建的陕南第一个专门经营雕版印刷的书坊——“来鹿堂”由此成立,“来鹿堂”在道光至咸丰年间声名远播,刻印的图书在汉水流域广为留传,并行销关中、四川等广大地区,是陕南文化传播和出版业的先驱。
这里还有一个他的小故事,话说有次他将刻印书籍数车运京,以自用书拒交税金,遭局厅殴打,率众还击打伤几名局丁,后被拘留在兵马司候审。
张鹏飞不仅是安康出版业的开拓者,也是一位关心国家安危和地方发展的有志之士。
他倡修关南书院、文庙、兴贤塔;恢复魁星楼,抢修水毁考院;在牛蹄岭建乡学,由集资到落成,事必躬亲、一身百任、艰苦备尝。还向书院捐赠书籍两百余种,减免贫田学生书费,为解决贫寒童生膳食多方奔走,收回学田数百亩。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重要的贡献 。
他曾游览燕、赵、蜀、楚古迹,考察边塞险要之地。编撰《续边防备览》,以供朝廷***纳。
他关注地方水利建设,疏浚陈、施二沟,协同县令陈仅议修千工堰;囤粟施粥,赈济遭受水灾的百姓,
可以说,张鹏飞为振兴家乡文教事业殚精竭虑,是安康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道德学问和对安康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看来,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是振兴民族的希望。
咸丰七年(1857),张鹏飞与世长辞,享年73岁,他一生的著作大部分收入《来鹿堂文集》,包括《治平十策》《修关中水利议》《兴贤学仓志》等。朝廷准其入兴安府孔庙乡贤祠祭祀。时至今日,张鹏飞德政碑作为文物珍藏在孔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永乐文庙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永乐文庙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