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历史隋朝材料题

kodinid 4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李、柳、苏、辛中,谁才是词中魁首?

李、柳、苏、辛中,谁才是词中魁首?

这个是很多对中国诗词文化兴趣的人心中的问题。但是这也说明并不了解宋词,只是从一些平时听得多的作品来看待宋朝词人。

宋词发于唐,于宋朝大兴,这其中有几个关键人物李清照柳永苏轼,辛弃疾这几个都是宋词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谈到词中魁首,自古以来“文无第一”,各人有各人的喜好,所以无法从作品去评论谁是第一。但要评的话,还应该加上一个周邦彦。

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历史隋朝材料题-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就是说,要论对宋词发展功劳最大的人物,在柳永,苏轼,周邦彦三人中选一个才是道理。题主列出的四人,这其中柳永,苏轼,可以一争,李清照和辛弃疾对词的发展影响没有那么大。甚至从某方面来看,李清照的词还开了历史倒车。

词自敦煌民间始,一直上不了台面。经过晚唐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词人的创作,慢慢流行成媚词小令,也就是只能在喝花酒的时候唱唱。宋初专业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于花间柳巷,将词的格式一再扩展,发展出长调,拓宽了词牌的生存空间,不再局限于哀叹,开始脱离歌女唱词,用来叙事,言心。

不过词总体来说题材还是局限在离情别怨,羁旅悲秋。宋初的诗风文风在欧阳修的带领下从晚唐五代的糜丽之风开始正本清源,走向积极昂扬之路,但是高层文人对词还是看不上眼的,认为只是宴乐的时候玩玩,也就没人上心。直到苏轼的出现。

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历史隋朝材料题-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轼是个全才,诗,书,画,文样样精通,他创作的词虽然大部分还是婉约,但是出现了相当多的风格豪迈大气,题材也随想随得,世间万物皆可入词,从根本上打开了词的局限性,为宋词高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是他本人的豪气也导致他的词作有些地方像诗,所以李清照批评他的词只不过是诗的长短句而已,这是他自身文风。

为什么前面说李清照开倒车?因为她坚决认为词是词,就该婉约哀叹,诗风才可讽谏议事,大气磅礴。所以她的诗“生当作人杰”相当男性化,而词作“凄凄惨惨戚戚”就完全女性化,泾渭分明。这从词的创作上来说是倒退的。

所以说苏轼是个标杆人物。而在他之后的辛弃疾比较好的融合了各派风格,豪迈,婉约在他的词里面融会贯通,可谓大成。这与他本身是个文人武将,北战南仕也有关系。

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历史隋朝材料题-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一个标志性人物就是周邦彦。因为他是官方专门管音乐的人物,既通音乐,又懂填词,还长得好看。他的身份和文***,奠定了他的地位。是周邦彦***整理了各种各样的词牌名,对他们一一做出了平仄规定,所以历来称他为“词中老杜”。宋词发展到周邦彦这里就是顶点,后来还有吴文英,但是很明显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论开创文体的词魁,非柳永莫属。

宋词大家诸多,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风格各异、各有所长,不能简单排序,纵有不同排列,也是见仁见智的看法而已。

苏东坡位列唐宋八大家,虽一生仕途坎坷,但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被广为传诵。其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宏伟气魄,又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细腻情感,从政治思考到人生感悟,苏东坡都是一个集大成者。

辛弃疾毕生忧国,坚持抗金,但始终没有得到南宋朝廷重用,其词作也较多金戈铁马、抗金杀敌的气概,与苏轼并称豪放派“苏辛”,他的词作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的哲理内涵,归隐大多描写山河美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千古名句。

李清照毕生颠沛流离、遇人不淑,词作清新脱俗,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前半生词作富于生活情态,白描精准,她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一个少女害羞又好奇的情态十足。后半生词作多凄婉忧愁,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个叠字,更是首开先河。但偶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历史幽思。

柳永也是婉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善于表现男女情长,情景交融,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世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代表作《雨霖铃》,也是广为咏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填空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柳永 李清照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