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历史更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更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朱元璋8次北伐,朱棣5次北征,为何明朝还发生“土木堡之变”?
- 朝代更替中,各个时期的老百姓生活差距大吗?比如明朝老百姓穿越到汉朝能适应吗?
-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守势的转折点吗?也是明朝各领域上升势头的拐点吗?
朱元璋8次北伐,朱棣5次北征,为何明朝还发生“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最大的耻辱,是给当时屹立于世界巅峰的大明***地打了一巴掌,差点就把大明给打死了。
我们知道,土木堡之变的主要人物就是蒙古人也先和明英宗朱祁镇,可正如问题所说:朱元璋北伐八次,朱棣北伐五次,处处都是在针对蒙古,朱元璋时期甚至还有灭亡北元的***儿海之胜。按理说此时的蒙古就算是还存在,但也是属于苟延残喘一类,又怎么可能拥有围困数十万明军于土木堡,甚至一度逼近北京的实力呢?
要了解土木堡的内情,就必须从朱元璋时期说起了
一般来说,土木堡之变的主要祸首就是英宗好大喜功,执意要御驾亲征,以及太监王振胡搞瞎搞而导致的。但当时随英宗出征的军队可是号称五十万大军的,就算打个折也有二十万以上,如果也先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的话,又如何能围困住这几十万大军呢?
对于在朱元璋时期被打趴下,朱棣时期被多次击败的蒙古来说,又是如何建立起这样一支精锐武装的呢?这就要从灭亡了北元的那场***儿海之战说起了。
朱元璋时期,大将蓝玉经过***儿海灭亡了北元,之后蒙古内部经过了数年的内战,分裂成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而其中兀良哈由于归顺大明时间较久,所以被朱元璋安排了以嫩江为属地,辖区包括了今天西辽河和老哈河等广大地区。***儿海之战后,被蓝玉俘获的大部分北元军队也都被安排在了此地,并被分成了泰宁卫、朵颜卫和福余卫三卫,史称为“兀良哈三卫”,或称“朵颜三卫”,以起到以蒙制蒙的目的。
这支军队本来由宁王朱权管辖,在朱棣起兵之时,靠计谋把这支部队给抢了过来,并在靖难之役攻城略地,立下了大功。有感于朵颜三卫的功劳,朱棣将宁王内迁到江西,把原属宁王的内蒙古兴宁地区悉数交给朵颜三卫管理,到了英宗父亲宣德皇帝时期,更是把钳制朵颜三卫的开平卫撤销,使得朵颜三卫在兴宁地区发展壮大,并逐渐向瓦剌靠拢,毕竟他们才是一家人。
在永乐一朝对蒙古政策是:拉一打一。除去已经归顺的兀良哈之外,打压鞑靼拉拢瓦剌就是朱棣时期定下来的国策,但在这期间,朱棣五次北伐主要都是针对鞑靼,这反而令到东北瓦剌的坐大。而且朱棣时期大力削藩,把原来镇守辽东地区的谷王、韩王、辽王全部内迁,虽设立了奴尔干都司管理辽东,但其力量完全不能和三王坐镇时相比,后来的辽东不断受到了瓦剌和兀良哈侵袭,直到明英宗正统初年,辽东女真各部为瓦剌吞并,其部队也成为了南下侵明的急先锋。
在瓦剌南下时的三路大军之中:东路是可汗脱脱不花率领的鞑靼骑兵,南路是瓦剌知院阿剌率领的辽东女真和兀良哈三卫军队,中路就是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精锐瓦剌铁骑,三路共六万大军,全是骁勇善战的蒙古精锐。大明军队说就说是和瓦剌开战,实际上面对却是整个蒙古部落联盟,这在朱棣时期都不敢做的事,偏偏就落到了口气大过底气的朱祁镇手里。
当然抛开朱棣和朱瞻基对蒙古的姑息和错误作为来说,朱祁镇也需要为“土木堡之变”买单的。当时朝廷对于也先的南侵,最正确是驻守前线边将的“防守反击”策略,可大太监王振为了以战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顾实际情况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此时才二十多岁的朱祁镇,自然也是心头一热,仅仅准备了三天就带着数十万大军出发了。
尤其可笑的是,大明朝廷上下对于边将的建议置若罔闻,而且对瓦剌大军的虚实可说是毫不知情,甚至在出发前还有人用占卜的情况来说“北征必胜”的无厘头道理。可瓦剌这边呢?也先算是继北元王保保后最强的大明对手,而且他之所以选择在正统十四年南侵,原因就是他知道了此时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大部分已经调到了平定邓茂七之乱,那所谓的五十万大军,要么就是临时拼凑,要么就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
战场上最讲究的就是情报,光凭一腔热血的话最后也只能落得个惨败的下场,所以从朱祁镇不顾劝阻,执意踏出紫禁城的那一天起,“土木堡之变”就已成定局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个民族靠武力是征服不了的。毛老爷子说过:“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不团结,国家何来的统一?就是统一了也长久不了。两者缺一不可。
这是胡人的生活习性决定的。他们逐水草而居,行无定所,走那儿那儿是家。斩草易,除根难。从始皇时,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也只是把他们轰到了外蒙古。到了汉武帝时举全国之力,打了四十年胡虏,取得了400年的相对的和平,之后中国的道统彻底被颠覆,群魔乱舞,汉人蒙难,隋唐使华夏重新站立,由于唐宽容的政策,致使胡患再一次坐大,后,腥膻满中华,直到1368年,朱元璋横空出世才挽狂澜于既倒,建立大明,对蒙古进行彻底征剿,中土***几乎被猎杀殆尽,此后,朱棣七征漠北,三犁虏庭,也未能铲除边患。蒙古人个个是兵,作战能力强,且又是骑兵,机动灵活,抗击打能力强,战略纵深宽而广,战争成本又低,这些特点,所以就难以从根本解决边患。到了仁宗以后,蒙古势力死灰复燃,再也压灭不了,再加上政策上失误,因此,这就给土木堡惨败埋下了伏笔。再后来,就是谁也不愿看到的情况出现了,三十大军,只剩下不足五千人的队伍拖病带伤地跑了出来,皇帝被人家俘获了。
土木堡之变看似是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贸然亲征,全军缺乏指挥,从而导致土木堡大败。实际上这个“锅”完全扣在朱祁镇和王振的身上也不全面,真正导致土木堡大败的起因归结起来应该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和他那个著名的颓废不思进取的“三杨内阁”以及蒙古诸部的实力变化,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
其一,洪武,建文,永乐三朝面对是分裂的蒙古诸部,而洪熙,宣德,正统三朝面对的是独大的瓦剌。
明朝对北方游牧政权经过洪武(不包括建文)永乐两朝主动进攻的高压政策,转变为洪熙,宣德两朝的主动防御政策,再到之后的被动防御。
而这个变化的节点不在明英宗正统时期,而是在明宣宗朱瞻基的统治后期。被明太祖朱元璋按在地上摩擦的北元到靖难之役后分为了鞑靼和瓦剌以及兀良哈三部,接替太祖北伐的明成祖朱棣对蒙古各部***取在“打”与“揉”之间的恩威并施的策略。与三部间既有朝贡关系也有贸易关系,同时还有敌对关系,总之此时的蒙古诸部属于相互分裂敌视状态。
而到了宣德九年,瓦剌马哈木之子脱懽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正统初年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正统四年(1439)脱懽死,其子也先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变得极为强盛,由原来的三部分裂状态转为瓦剌一家独大之势。
明朝由进攻转向防御的具体体现就是“宣德巡边”,所谓“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明宣宗分别在宣德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二十四日、宣德五年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从宣德九年九月九日至十月三日的三次北境巡逻,由“我看你不顺眼就必须打你”信号变成了“我看好我的家门口”就行,体现了明宣宗罢边主和的思想,在瓦剌一家做大之前,没有***取任何措施防范或者主动出击的措施,错过集中国力解决北患的窗口期。
朝代更替中,各个时期的老百姓生活差距大吗?比如明朝老百姓穿越到汉朝能适应吗?
谢谢邀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中国朝代更替期间,群雄涿鹿,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朝代间的差距会非常大,比如明朝穿回宋朝,生活习惯、习俗等都有相当变化,比如在宋代男子纹身是种社会时尚,但在明朝就成了地痞流氓特征,语言和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也不尽相同,所以想要适用不会很容易的。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守势的转折点吗?也是明朝各领域上升势头的拐点吗?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对土木堡之变的来龙去脉应该都十分清楚,由于朱祁镇过度宠信宦官王振,导致明朝50万精锐力量被***,随行的50多位大臣被***,朱祁镇自己也做了蒙古族的俘虏。如果不是民族英雄于谦在关键是时刻力挽狂澜,明朝说不定就成为了另外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即便如此,后世多数[_a***_]家还是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到弱的转折点。
▲土木堡之变场景模拟(来源网络)
那么,为什么一场战役就决定了一个王朝的走向呢?仅仅是因为明朝的50万精锐部队被击溃或者皇帝朱祁镇被俘吗?小编感觉这都是历史的表象,并不是明朝开始衰败的真正原因。
首先,如果说因为损失50万大军导致明朝开始衰败,那么在古代那个冷兵器为主的年代,战争就是一个巨大的人口绞肉机,没有哪一场战争死的人少,而且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已经快速重塑了明朝军队。退一步讲,这损失的50万人虽然不少,但是相对于明朝而言,只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很快就能恢复过来,这并不能给明朝带来根基上的动摇,最多就是战斗力的波动而已。
▲土木堡之变***剧照
其次,如果说因为皇帝被俘导致明朝开始衰败,那么古代突然死亡的并不在少数,何况于谦在太后的支持下,很快就扶持了朱祁钰做了皇帝,抛开其他的不谈,就单纯地看执政能力,朱祁镇并不比朱祁钰好多少,甚至朱祁镇的能力还要弱上一分。
▲朱祁钰与朱祁镇***剧照
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那么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开始衰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小编认为,土木堡之变引发的三个问题或者说矛盾,才是导致明朝巨变的根本原因。
第一,明朝积累了近百年的信心被击垮了。明朝自朱元璋创建伊始,在军事上对周边少数民族都保持着压制,尤其是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基本是追着对方打,朱棣更是先后多次亲征,打的对方毫无还手之力。因此,明朝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在面对少数民族时都保持着强烈的自信心,但是随着土木堡之变的惨败,这种信心被彻底击垮了,之后在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时,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出现犹豫甚至主张投降。
▲朱元璋***剧照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拐点,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就从此开始。
土木堡之变的根源并不是由于太监王振乱政,真正的根源是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的抬头,而大明朝廷对此没有***取有效的打击、分化,导致了瓦剌等北方游牧民族逐步壮大,特别是瓦剌也先逐步打击草原各部,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瓦剌势力壮大后,大明皇帝朱祁镇其实很年轻,他登基的时候才9岁,由于父亲朱瞻基死得太早,对他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朱祁镇当皇帝后大权其实在三杨、王振和太后手中,三杨、太后死后,太监王振掌权,此时的明朝***发生的变化,相权、后权、皇权都势弱,宦权坐大。
土木堡之变是英宗朱祁镇听信王振之言,亲征瓦剌,而且带走了大部分明朝政坛精英和大部分军事力量,其实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皇帝亲征是最为愚蠢的方式,皇帝亲征那肯定有绝对的把握,而且是皇帝能够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才行。
明朝初期永乐帝亲征蒙古,那是因为朱棣从一开始就是军事干部,当时的明朝将领中,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了,他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皇帝,而朱祁镇就完全不同,别说上战场,连战争片都没看过,怎么能够知道战争的残酷呢。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大明朝估计要歇菜,虽然瓦剌没有绝对的实力灭了明朝,但是明朝至少北京不保。
于谦虽然保住了明朝不倒,但是土木堡之变给明朝的影响非常的大。
1、皇权传承首次发生更迭,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发生皇权争夺是明朝第一次,法统传统的***直接导致了后续皇位继承人的培养和教育落后,后世皇帝对于太子的教育、培养一直很滞后,也导致了后世皇帝各方面都不强,皇权的控制力不足。
2、宦权崛起,明朝的太监制度和乱政是中国封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虽然太监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死了,但是太监参与朝政的制度却一直流传下来,并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灭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更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更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