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朕说历史唐朝诗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朕说历史唐朝诗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意思?
这句话来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冲"指大风,"漠"指广阔辽远。"无朕而万象森然"的意思是:天空之中没有一个君主,但自然界却纷繁浩渺不尽。整个古代大漠在狂风夜雨中显得格外神秘、壮观,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空间。
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当官的?
唐诗宋词,诗是唐朝最流行的一种文化境界,当然,诗人也就成为当时的文化宝贝,可能都会有当官的机会。封建社会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所左右,士子攻书农种田,工商勤苦挣家园。又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当官,诗人出了名就更容易当官。至于先做官后有诗或先是诗人后做官我不敢肯定,因为诗人肯定能当官而当官不一定全是诗人。这是我粗浅看法,不一定正确。谢谢邀请!
谢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登甲及第后兴高彩烈的情景“昔日龌龊为不嗟,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了及第后的喜悦放纵,畅快淋漓。
唐朝开始实行和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即开科考试制。代替了以前的贵族达人举荐制,这样就能够广招天下贤才,聚揽囊中。寒门仕子也可以通过层层考试筛选,入仕做官了。在唐朝一般来说,考中了进士,就有为官的资格了。古语“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意思就是文成武就之后,就把自身交给帝王了(国家)。实行科举制,能够广揽文才贤才。唐太宗李世民曾兴高彩烈地对文武众臣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代的许多宰相和权臣大都是进士出身。进士可不是那么容易考的,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许多仕途文人奋斗科考到皓发白首,也考不中。因为这可是全国的人才选拨呀!所以考中进士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满腹经伦,才华冠绝的人,作诗写文自然出彩。而唐朝诗风盛行,所以出名的诗人大多为过官,或大或小都述过职。
武则天时期盛行殿试。就是由皇帝亲临考场或亲自拟题作考,这样私痺更少。殿试当然是最高级别的临场发挥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贺知章二人据说都是头名状元及第。王维官至节度使,尚书右丞,后人尊为“诗佛”。李白几经辗转,后被举荐做过供奉翰林。就是专门做诗陪侍皇上***的。其诗多以颂扬为主,后人称其为“诗仙”。而另一位著名的大诗人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官至右拾遗,工部待郎。李白杜甫后人合称“大李杜”。“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诗的特点。其一生飘零,颠沛流离。不满官场现状,痛心时弊。他的诗忧国忧民,满含忧患意识。一生作诗很多,记录了自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沧桑巨变,就象是一部活史书!
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当官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跟问现代公务员问什么都会英语?因为高考要考英语,当公务员要考英语。
科举明经与进士
唐朝的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明经以背诵为主,因此非常好考。进士要求创作,因此终唐一朝,平均每年只有二十几个人考中进士。
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得意之余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见白居易那一年只有十七人考取了进士。
进士科考诗赋
考进士是所有读书人的理想。而考进士的内容是:诗和赋。
唐朝科举的诗是是律诗,赋是律赋,因此每一个读书人就像我们今天学语数英一样,必须会作诗和赋,必须懂格律,否则考不上进士。这有点像央视的诗词大会,目前的诗词大会类似于明经,考的是背诗和填空。如果哪一天改为现场作诗,而且必须是格律诗,你想想是什么结果?
考进士不同于明经,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考场上现场出题,一般考的是五言的排律,但是名篇佳作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钱起的《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结语
题主提的问题,其实可以这样回答,唐朝当官的必须是诗人。因为大部分当官的人是读书人,而读书人肯定是诗人。
@老街味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朕说历史唐朝诗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朕说历史唐朝诗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