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杨宪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杨宪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的杨宪是什么人?
明朝初年大臣
杨宪(1321年-1370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朝初年大臣。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朱棣为什么要杀杨宪?
朱棣没有杀杨宪,杨宪是朱元璋杀的。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惠宗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登基,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后来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放肆为奸事。
杨宪(1321年-1370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朝初年大臣。
杨宪死因是跟宰相李善长争权,受李善长弹劾其“放肆为奸事”而被杀。
关于杨宪被杀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淮西派的李善长和胡惟庸向皇帝告发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的罪行,二是浙西派的刘伯温向朱元璋报告了杨宪的种种阴私之事,使得老朱最后下决心灭了杨宪。
但不论哪种原因,我认为杨宪被淮西集团和浙西集团共同排挤,又失去朱元璋的信任,才是其被杀的根本原因。
杨宪死因是跟宰相李善长争权,受李善长弹劾其“放肆为奸事”而被杀。
杨宪(1321年-1370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朝初年大臣。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
但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功臣。在李善长失宠之前,杨宪在朱元璋的心中的地位是远远不如的。
杨宪是宰相吗?
杨宪是宰相。杨宪是明朝洪武年间朝廷重臣,出任中丞,是中书省的最高官员。杨宪身居高位后,专横跋扈,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遭李善长弹劾,被朱元璋所杀。
历史宫廷故事?
在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确保皇位稳固,设立了东厂和锦衣卫。一次,他发现大臣杨宪行为不轨,便派锦衣卫暗中调查。杨宪得知后,企图通过贿赂东厂首领来掩盖罪行。然而,朱元璋早有准备,将杨宪一举拿下,严惩不贷。从此,朝廷大臣们无不战战兢兢,忠诚于皇帝。
明初大臣杨宪如何评价?
杨宪既是明朝初年一位青年才俊才华出众办事干练曾深受明太祖倚重,且曾官居左丞显贵一时,又结局悲惨身败名裂令人可怜惋惜。他还曾杀御史刘炳、弹劾右丞相汪广洋而名扬天下,但为人贪权且善妒,最终遭同僚左丞胡惟庸弹劾被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斩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杨宪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杨宪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