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梁宏达解读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梁宏达解读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韩国首都有块石碑,韩国百姓将它视为“国耻”,为啥***却禁止毁坏?
韩国曾经和我们保持了一段时间很漫长的宗藩关系,在那些时间中,他们一直追随在我们的中原王朝身后,很忠诚地扮演着他们的小弟角色。
而在他们扮演小弟角色的时候,因为和我们联系颇深,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比如他们古代使用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他们所穿着的衣服,就是我们中原地区的衣服样式,他们的宫殿或者房子,也基本和我们历史中的宫殿、房子差不多。
那个时候的韩国和我们就亲如兄弟一般,只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关系被断裂了开来。
韩国与我们的关系断裂发生在清朝末期,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和清朝爆发了甲午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清朝败得很惨,不仅被迫和日本签订了很多屈辱的条约,还不得不终止了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彻底失去了对这位小弟的掌控权。
在日本人控制韩国期间,因为日本人同样对中华文化崇尚不已,所以他们没有改变韩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追求,在很多和我们有关的事物上,他们都允许韩国人保有了原有的样子。
只是在对待一些特殊的事物上,他们却做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比如有一块石碑,当时就遭受到了日本人的拆除。
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讲一下这块石碑。
在韩国首尔有一块功德碑,至今为止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让人觉得惊奇的是,在这块石碑上并没有任何韩文,在正面刻着的是满文和蒙文,在背面克制的是古体汉字。在这个石碑上有九百多个字,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最上边的7个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为什么在韩国的首都却有一块刻着中国文字的石碑呢,而且还是歌颂大清皇帝?
其实在古时候中原王朝时期,韩国属于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所扮演的是小弟的角色。不难发现他们古时候所使用的文字,是那时候的汉字,他们所穿的衣服也是中原地区的样式,连宫殿的格局都是差不多。
接下来说一说这块功德碑,皇太极于1639年建立清朝称皇帝,当时朝鲜属于明朝的藩属国,他并不承认这个皇帝,所以便与清朝爆发了战争,史称丙子之役。当时皇太极亲自带12万大军征讨,清军最擅长的就是野战,极为有优势,直接打到了朝鲜国都汉城也就是现如今的韩国首都首尔。那时朝鲜的仁宗直接弃城逃跑到了南汉山城。
他带领的军队在12天就已经到达了南海城下,层层包围,早已溃不成军,无力抵抗之下,于1637年正月30日投降,向皇帝磕头拜礼,从此之后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在这场战争过后,清朝的将领就主张让朝鲜建议做这样的功德碑。最初皇太极并没有同意此事,正处于摇摆不定之时,朝鲜的大臣也提出可以修建此功德碑。清朝军队撤离不久之后就开始修建,但是因为工程量实在太大,又催得比较着急,可能也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修建功德碑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在修建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人都逃走了,导致功德杯在1938年也就是战争结束的第2年才修好。
在韩国首尔汉江南岸的松坡区蚕室洞乐天世界的大楼背后,静静地矗立着一块三百多年前的石碑,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石碑的碑额上刻有“大清皇帝功德碑”七个醒目的汉字。石碑的正面篆刻着满文和蒙文,碑的反面刻着古体汉字。但唯独没有一处是韩文。
这块石碑的历史还要从皇太极入侵朝鲜说起。1627年,后金的皇太极征讨朝鲜胜利后,朝鲜结束了与大明的宗藩关系,改为向后金称臣纳贡。但朝鲜始终阳奉阴违,与大明仍暗中互通,朝鲜与大明的位置又极易形成夹击后金之势,对后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为了达到侵占大明的长远目的,皇太极再一次向朝鲜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战争,朝鲜仁祖李倧被迫在第二年向大清低头称臣,自愿追认宗藩关系。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所筑受降坛上,皇太极接受了身穿蓝衣的李倧对他所行的三跪九叩之礼,并要求朝鲜在三田渡铺砖造阁,将立碑石以纪念大清皇太极功德。
朝鲜的官员自然互相推诿,没有谁愿意去刻碑撰文。大清为此特地派驻大臣,专门监督立碑事宜的执行。朝鲜迫于大清的威力,在不情愿中竖起了这块歌功颂德的友谊丰碑。功德碑的竖立,无疑像一根芒刺插在有血性的朝鲜人的脊背之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蓄意破坏。而朝鲜***只有劝说国民的冲动行为,同时加派士兵把守,严加看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大清与朝鲜之间千年的宗藩关系予以终结。朝鲜实际上又开始被日本统治。皇太极立下的这块石碑很快就被推倒掩埋。自此不知所终。
1913年,石碑在无意中找到而面世重又被竖起。1953年,韩国文教部长认为此碑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再度将其埋入地下。1963年的一场洪水,将石碑洗刷干净再次展现在韩国人面前。
在岁月的流淌,历史的更替中,石碑几次被推到、竖立,尽管仍有不少韩国人认为石碑是国人的耻辱,反对石碑的存在和树立,但韩国***终于拿出了正确的史实观:这块石碑是韩国人铭记历史的最好印证。它埋也埋不掉,石碑的存在只能说明韩国的过去。
本文结尾附一首朝鲜诗
过三田渡(朴世***)
客行临野渡,悲涕忽阑干。
六里青山老,三田白水寒。
我西瓜来答
这几年看韩国我就想笑,韩国自己的戏码越来越多,总感觉他在不断地去中国化,,越是这样越是不断的***打脸。
记得2017年,特朗普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专访,曾郑重其事说过,朝鲜半岛曾是中国的一部分!
之后韩国各大媒体官方,纷纷跳出来,表示特朗普扭曲事实,伤害到了大韩民国人民脆弱的心灵,严重影响到了美国人民和韩国人民的伟大友谊!真是玻璃心啊。
韩国首都以前叫汉城,2005年1月又中文翻译名称改为“首尔”。而首尔这个翻译的改变,韩国只是请求中国更改。不过我国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做出了更改。
韩国从1***0开始,便将汉字从各种中小学课本中剔除,造成了一定时间的混乱,给民众带来了不便,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直到现在对汉字的使用还反复了几次。
而今天要说的这块石碑叫《大清皇帝功德碑》,众看官好奇,为啥这清朝奉承皇太极的石碑还被立到了韩国,还是在韩国首都首尔。
听西瓜给您说。
这块石碑立在了韩国首都首尔乐天世界大楼的后面。虽然之前经过之前的推到,掩埋,到最后的搬迁,但怎么说韩国还是没有清除这段历史,也算是个奇迹。
石碑的后面是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
汉字是韩国1***0年才逐渐由韩国的谚文来替代汉字,所以其中所刻的文字中并没有现在的韩国文字。
唐中宗为何要把老太婆赐给宰相窦怀贞为妻?窦怀贞最后又为何杀掉妻子?
窦怀贞可不是一般人,老爹窦德玄,唐高宗李治的左丞相,死后追赠光禄大夫、幽州都督,窦怀贞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年轻时候的窦怀贞也没有辱没祖宗的名声,在担任清河县令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斐然,以清廉干练著称,再加上老爹威名的加持,都督、长史,一路升迁到御使大夫,从一个地方小吏,进入中央决策层了。
到了朝廷,窦怀贞才发现水太深了、大官大多了,老爹去世了没人罩着自己,官二代也不好使,光凭自己埋头苦干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必须站好队、抱条腿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渐渐的,他的三观彻底改变了。
抱谁的大腿好呢?当然是最有权势的那条腿,当今皇上中宗李显,不行,朝廷真正的当家人是韦皇后,这个女人专权弄政,外有武三思的协助,内有李显的宠幸,颇有武则天的风范,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女皇。
主意打定,窦怀贞便对韦皇后各种谄媚,阿谀奉承,为了避韦皇后死去的老爹韦玄贞的名讳,自己改名叫做窦从一,不但如此,对韦皇后身边的太监也是敬若神明,高标准接待,其他的监察御史弹劾太监,窦怀贞就会赶忙拦下来,为了上位简直是毫无节操可言。
窦怀贞的这些丑事成为了大臣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窦怀贞毫不介意,这事儿就连中宗李显都知道了,总想找机会戏弄他一下。
景龙二年除夕,中宗李显心情大好,设宴招待文武大臣,觥筹交错,气氛欢快,李显有点喝高了,就打算逗一逗窦怀贞,听说你丧偶多年,朕十分挂念,终于觅到一个佳人,赐给你当夫人吧,能得到皇上的赐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说明皇上不拿你当外人了,窦怀贞赶紧磕头谢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梁宏达解读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梁宏达解读唐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