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原始时代到隋朝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原始时代到隋朝的历史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诗时,韵律和意境哪个更重要?有哪些不押韵的古诗名篇?
意在笔先,韵律在笔后,意境是诗的先决条件,韵律是后缀。
意境和韵律,好比人的衣服和鞋子,我们偶然见到光脚汉不会惊讶,但见到光***一定不习惯。故衣服比鞋子重要,意境比韵律重要,从头到脚着装整齐是对仪表的要求。
不押韵的古诗是不存在的,诗歌殿堂是高雅的殿堂,光脚汉进不去留不下。但不合律的很多。
意境是诗的灵魂,没有意境的格律文字组合不是诗,就象没有灵魂的人己经不是人。
有了意境暂时找不到合适的韵律,可以留下来慢慢琢磨修饰润色。光有韵律没有意境,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因为律是早有定格的,韵是早有规定的,不是谁能个人创造的。
有了好的意境,可以不强求合律,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按格律要求第二句和第三句应该粘连,也就是说他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第三句应该与上句粘,作仄仄仄平平,但他写成平平平仄平。世人评说并不以失粘为病,十分推崇此作,后不把这种失粘称为“折腰体”,多有效仿。又如许浑,凡遇双平尾则改为平仄平,双仄尾则改成仄平仄,世人也多效仿,因其晚年隐居丁卯村,都称“丁卯句法”。还如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本该对仗没对仗不说,出句还连用六仄声,但后人仍推其为“唐人律诗第一”。由此可见,意境是第一位的。
我觉得意境更重要。韵律是诗词的外在形式美,是为表达美容服务的。形式运用的好了,就能更好的表现内容,形象耸立,意境优美,内涵深邃。但形式代替不了内容。内容才是我们最终要表达的东西。如果为了追求韵律而妨害了内容的表达,那就是买椟还珠。
我的回答是:韵律与意境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或说相差就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相对来说,韵律是作诗(古诗、律诗)者必备的基本条件。作古诗和近体诗(唐律)遵守韵律是第一要点,它包括很多知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平仄、格律、字数都有一定的规范,如果不遵守这些,那作出来的诗就会成为四不像。比如七律诗不注重平仄、韵律的要求就会被称为“打油诗”。作诗的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而诗的意境我觉得是学不来的,要靠自己去摸索、实践。知识可系统地学习,但作诗要有灵感以及感情的投入,如果不是这样,写出的诗就不过是语言符号的罗列。可以这样说,懂韵律者未必就能作出好诗,而不懂韵律者则一定作不出一首好的(古、律)诗。现代诗和律诗不一样,比较自由,但究竟要不要押韵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不是问题所在,所以不再此啰嗦。至于说有无见到不押韵的古诗,本人未见。究竟有还是没有不得而知。
谢谢推荐!意境和韵律对于写格律诗同等重要。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格律?
什么是格律?
是指格律诗也叫近体诗:韵、平仄、对仗在诗中安排的一种规律和格式。
格:起、承、转、合、平仄、对、粘、替、对仗和押韵。律:音律、声律和韵律。
格律是格律诗的规则和约束,是学诗的门槛,如果没有格律,那就不是格律诗,饺子没馅还叫饺子吗?
什么是意境?
诗人的主观感情通过借助于景象,来想象或幻想达到一种艺术境界!情与景遇,而情愈深。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现代诗意境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格律诗:格律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格律诗之所以诗味隽永,流传千载,就在于它遵循创作规律,用景物塑造,开拓意境,形象的对现实生活反应,抒写情怀。只是追求格律没有意境的诗,空洞失去欣赏的价值,只有意境不遵循格律,何谈是格律诗。
"诗圣"杜甫的诗,格律严谨、尽工尽善、写意传神,才堪称佳品!如:《登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原始时代到隋朝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原始时代到隋朝的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