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砚台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砚台历史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砚,底面刻着"古环寺"是什么年代的?是什么意思?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古代用来磨墨的盘子叫什么?
砚台.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为什么端砚冬天不会结冰?
因为在古代,人们书写和绘画用的墨和现代的墨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的墨是用煤烟灰制作的,并且还加入了凝胶,因此这种的墨就是块状的固体,所以也就有了“磨墨”一词。文人在使用的时候,就取墨块加清水润湿,并进行反复的研磨,直到形成一种乳液状的墨汁,而不像我们现在用的化学墨汁,直接就是液态的。
在寒冷的冬天,古人的墨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磨好的墨,不久就会再次凝结成冰,所以就要一边写字一边研磨。尤其是冬天,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就需要不停的研磨。因此,有钱人家就会找个小书童,来替自己干磨墨的活儿,而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读书人来说,这就是个***烦。但到了到宋代,出现了抄手砚,这些“结冰”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是因为端砚本身的性质。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砚台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砚台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