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说历史明朝才子,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话

kodinid 4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2. 明朝的旷世奇才,曾深受两位皇帝宠爱,为何被灌醉扔到雪地里冻死?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嘉靖皇帝从小就懂得智慧博弈,城府很深,大礼议事件,就说明他有的高深,固执,刚毅和智慧,就是要走大门进去,就是要封自己老爸做太上皇。通过内阁太监批红互相制衡,控制拉拢,驾驭最高权力。他是修道之人,必然也有感悟人生,自然,用权术控制严嵩,严世蕃,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内阁大臣

嘉靖之聪明,可以排在明朝前三名!

朕说历史明朝才子,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话-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为嘉靖的恩人是因为:

一、朱厚照南巡期间落水,惊吓过度因此而久病不愈,最后死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死后他没有继承人,按照朱元璋开国后所编撰的《皇明祖训》的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所以只能在他兄弟中选择一人。当时的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因此在朱佑樘众多儿子中选择了朱厚熜,他的皇帝身份确实是杨廷和给的。

作为嘉靖的仇人是因为一场政治斗争: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宗朱祐杬,而此时朱厚熜继位后想要尊他的父亲为帝,然而杨廷和认为朱厚熜必须要尊称朱佑樘为父亲,而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叔叔,嘉靖非常生气,因此将杨廷和罢免。

朕说历史明朝才子,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话-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杨廷和辞官后,后来他的儿子杨慎因为这个问题继续和嘉靖做斗争,最终也是因为此事被流放云南,终生不得回乡。

“大礼议之争”和嘉靖帝提出的施政方针不被杨廷和赞同而为其所不喜。

杨廷和父子作为对嘉靖帝有拥立之功的人,却为嘉靖所不喜,并于嘉靖七年将杨廷和贬为庶人,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朕说历史明朝才子,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话-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嘉靖登基即位后为其父母的尊号与杨廷和父子为代表的官员开启了“大礼议之争”。明武宗朱厚照由于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条例选择近支的堂弟朱厚熜继承帝位。于是作为大学士的杨廷和根据遗诏在慈寿太后张氏授意下请当时还在封地的兴献王朱厚熜进京继承帝位。嘉靖帝在继承帝位之后,就让礼官讨论嘉靖帝父母的称号,这时候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坚持礼制,并搬出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故事给礼部主事官员。杨氏父子坚持认为嘉靖应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献国王”,称母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自称侄皇帝。这与嘉靖帝的意思相背,而礼部官员与众大臣相商的结果也是赞同杨廷和的提议。其间几次三番嘉靖都想改封兴献王封号,但以杨氏父子为代表的守制派坚持不变并先后四次把嘉靖批示的密封退回,并坚决反对,这引起嘉靖的愤愤不平进而杨廷和被迫辞官。而杨慎坚持其父主张的守礼制,并多次上书不愿与刻意迎合上意的人为伍,这又引起了嘉靖的震怒,并动用暴力来镇压杨慎之流,最终将其发配到云南。经过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以嘉靖皇帝的胜利最终结束。在嘉靖十七年将其父追封为“文献帝”的并将其牌位移自太庙,排在武宗之前。

二、嘉靖帝提出的施政方针被杨廷和极力否定而无法施展报负。嘉靖继位初期,杨廷和把持朝政,但多是对当时朝政有利的。杨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大明王朝沿着正轨发展经济和民生方面都得到改善。嘉靖更是多次封赏杨,并加封其为左柱国,后请封太傅,但均被杨拒绝。嘉靖帝喜欢请僧侣,请道士坐坛设法,杨作为内阁首辅多次劝说。后来嘉靖帝听从宦官建议要求派宦官到江南督办织造,杨以江南本来就贫困百姓很苦为由拒绝嘉靖帝派宦官去江南。这又让嘉靖帝的***再次落空,而当时提议的宦官集团对杨恨之入骨。所以,当杨廷和辞官致仕的时候,嘉靖皇帝没有挽留。由于在“大礼议之争”中不合圣意,其他被杨打压的官员对杨氏父子恨之入骨,在朝廷奸小的窜嗦下,皇帝在嘉靖七年将杨廷和一家贬为平民,杨廷和之子杨慎流放到云南。在嘉靖一朝,历经四十多年,多次大赦天下都选择性的遗忘杨慎,作为明朝大才子的杨慎终其一生也报国无门。


综上,“大礼议之争”不合上意后杨氏父子不被嘉靖所待见,杨氏的劝谏也让嘉靖所不喜。所以最终杨廷玉被迫辞官,杨慎被流放。

恩人或仇人这种说法,我觉得都有点过了。杨廷和、杨慎父子从没想过施恩于嘉靖帝,也没想过与嘉靖帝结仇,一切为了他们心中的大义。

杨廷和是四川成都人,自幼聪慧,明宪宗朱见深时入仕,明孝宗朱祐樘时升任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会典》,之后逐渐被重用。

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杨廷和入阁为东阁大学士,专掌诰命起草,李东阳致仕后接任大明首辅,走到了臣子之道的巅峰。

朱厚照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他的人生以玩为主。虽然年纪轻轻就玩完了,但也够本了。可是没有后代,给大明留下个烂摊子。

国不可一日无君,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明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为帝,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没啥政治智慧,儿子一死六神无主,同意了杨廷和的建议。

因为是杨廷和首先提出朱厚熜继任的,所以他有拥立的大功。

但实际上在那种情况下,选择朱厚熜是自然而然的。论血缘,兴献王一脉和***嫡脉最近;论排行,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第四子,前三个都死了,也没有后代。不选他家选谁家?

只能说杨廷和选择了最适合、最不容易引起争议的人选。朱厚熜也明白这一点,感激是感激,但还没有到感恩戴德的地步。

明朝的旷世奇才,曾深受两位皇帝宠爱,为何被灌醉扔到雪地里冻死?

题主说的是解缙吧,解缙是明朝的一位奇才,和徐谓、杨慎一同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他从小就是神童,七岁时便会写文章,十岁时可背诵千言的文章,并且终身不忘。士九岁时便中进士,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并当上了翰林学士,还曾受到了朱元璋与朱棣的赏识,还主编了《永乐大典》。然而这位奇才的仕途却不太顺利,最后竟遭奸人陷害,被扔到雪地里活活冻死,这是为什么呢?

解缙

原因有二:

第一:为人耿直,什么都敢说,得罪了不少人

朱元璋

解缙这位奇才智商虽高,但情商约等于零,心直口快得罪了不少人。朱元璋对其本非常器重,曾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可是,解缙头脑简单,一听此言信以为真,便写了一篇万言书《大疱西封事》,对朱元璋大加批抨,认为朱元璋定法太严,只见杀奸臣而不赏忠臣,还说他任用小人,致使贤者退避,甚至连朱元璋读什么书都要批抨,朱元璋表面上大加赞赏,可心里对解缙非常厌恶。情商为零的解缙以为朱元璋很喜欢就又呈上《太平十策》,弄得朱元璋哭笑不得。

解缙曾指责兵部僚属***,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书诬告,朱元璋就坡下驴,让解缙滚蛋――贬他为江西监察御史。可解缙死性不改,李善长死时解缙上书为其喊冤,这可让朱元璋忍不了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待了八年。

后来朱棣在立太子问题上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直言:“好皇孙”,意思是立长子朱高炽,朱棣听了他的。这下可好,把朱高煦给得罪了。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乘机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太子不受宠,反而朱高煦太受隆宠,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于是上疏劝阻朱棣,朱棣大怒,认为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后来解缙入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未归,解缙无奈,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遂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后来朱棣授意锦衣卫将解缙处死,遂被扔到雪地里冻死。

性格耿直是解缙被杀的原因之一,他的头脑简单,有什么就说什么,对于形势没有判断,得罪人无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朕说历史明朝才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嘉靖 解缙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