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记录历史的机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记录历史的机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时,掌管地方的机构是什么?
明朝沿用元制设行省。
各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是最高行政机构;设提刑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最高司法机构;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
类似于三权分立。
后两者都是中央下派官员。
明朝史官叫什么?
明代的史官职位是翰林院负责,负责编撰国史天文、礼乐、地理以及兵制等内容,以及皇帝相关言行举止。明朝同样设置了起居注,翰林院负责此项工作,但此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史官在历史文化长河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长期演化中逐渐成为了历史记载专门机构。长期以来,史官都对君王的言行举止有很大的约束作用,通过点评时政、惩恶扬善,让君王说话、做事都有所顾忌,史官虽说带有神职色彩,但毕竟也是血肉之人,正是有了史官精神才有了如今这么多可歌可泣的篇章,从当今社会生活来看,史官精神也恰恰是当代社***欠缺的精神。
翰林院编修。明代的史馆和史官隶属于翰林院,史官可以通过修史入内阁。与翰林院、内阁复杂的关系,使史馆、史官的职能模糊。专 职史官有修撰、编修和检讨,有修史、记注起居、充考试官、充使臣等职能。
史馆修史讲究程序,总裁在修史活动中的作用大于 以往的宰相监修。
史馆修史能保证史书的真实、全面;促进私人修史;削弱官方禁私史的力度等,对清修《明史》有积极借鉴作用。
翰林院,明朝是以翰林院掌管史官的事情
史官指中国历代均设置的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类。在史官刚刚出现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里,这两者区别不大,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明代建立的教育机构?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显然他对这个也是非常了解的,大明建立后更加需要人才,所以朱元璋其实很早就开始为这个做准备了。
大明建立前,早在龙凤五年(1359年),朱元璋在攻取婺州后,即设立郡学,可见他是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的,而到了1365年,朱元璋在元朝集庆路学旧上创建了国子学,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在这期间,朱元璋还曾在中都凤阳另外建立了国子监,不过后来并入了南京。
明清两朝中枢机构有什么区别?
很高兴与您分享个人观点
明朝中枢机构是内阁,本质上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后因在位皇帝放权,内阁权力才逐渐增大。
明朝中枢机构则是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主要处理军机大事,权力相对于明朝内阁要小很多。
封建王朝历代中枢机构的变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一、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本质: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
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清代寺监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宗人府的地位则在六部之上。五监仅存国子监,其余四监先后并归工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记录历史的机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记录历史的机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