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太庙的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太庙的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太庙里牌位是谥号还是庙号?
太庙
庙号是比谥号更高级的一种称号,通常意义上说,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被供奉到太庙时所称呼的名号。简单来讲,就是皇帝挂了,神位要放到太庙里享受后继之君的祭祀,神位怎么写——大汉世宗孝武皇帝,这是谁?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大汉是国号,世宗就是庙号,孝武就是谥号(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谥号之前都要加“孝”)。
汉世宗——刘彻
下面就来介绍关于庙号必考的几个知识点了!
1、庙号是比谥号还要高级的一种称号,通常意义上只属于皇帝,所以连孔子这种无敌的存在都没有庙号。可事在人为,有修订人,就有修改人。两个方面: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周朝用谥号代替了庙号,秦始皇霸气,认为庙号、谥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自然不能容忍,所以秦朝废除了庙号和谥号。
到汉朝建立,恢复了谥号、庙号,刘邦称汉高祖。在两汉时期,文化人做事还是比较克制的,只给有重大贡献的皇帝上庙号,西汉共15位皇帝,其中有庙号的就4位,每一位都是震古烁今的人物,分别是
汉太祖刘邦(汉高祖)
汉世宗刘彻(汉武大帝)
唐太宗唐高祖祖和宗的区别是什么?
唐太宗唐高祖祖和宗的区别是:唐高祖的祖是开国之君才能称祖,唐太宗的宗是守成之君才称宗
庙号
庙号,专用名词。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区别在于有功称组,有德称宗。李渊是开国皇帝但是起点较高,还有深厚的背景,又有祖宗的积累,所以称唐高祖,唐太宗只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继而从李渊手上接手了唐朝所以称宗,也不是开国皇帝,只是守江山比较好点
梓潼庙的由来?
古名善板祠、济顺王庙,灵应庙。即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二十里七曲山大庙。祭祀晋人 “文昌帝君” 张亚子 (张育)。《寰宇记》 卷84梓潼县: “济顺王,本张恶子,晋人,战死,而庙存。《郡国志》 云:恶子昔至长安见姚苌,谓曰: 却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至建元十二年,随杨安南伐,未至七曲山迷路,游骑贾君蒙忽见一鹿驰逐至庙门,鹿自死,追骑共剥之。有顷,苌至,悟曰: 此是张君为我设主客之礼,烹食而去。” 《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灵应庙 “即梓潼庙,在梓潼县北十八里七曲山”。唐、宋以后,封张亚子为 “广济王”、“英显王”、“文昌司禄帝君”,所建庙宇不断扩大。明末农民义军领袖张献忠至此,奉神灵张亚子为宗,改为太庙。清避讳改为大庙。今庙宇为元、明、清三代建筑,殿宇楼阁亭台宫堂二十三幢,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其中明建天尊殿宏伟壮丽,有明铸铁神像十二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太庙的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太庙的历史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