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

kodinid 4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时间?
  2. 明朝建立前的战争?
  3. 明末李自成入北京后,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瓷业“空白期”: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展开全部

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明朝建立前的战争

I 洪都防御战

时间: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3年,大明建立之前)

地点:洪都城(今天的江西南昌

攻城一方:陈友谅 , 号称六十万(水陆大军)

守城一方: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具体兵力不详

元朝末年,各地群雄争先起义,其中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这三位是主角)在茫茫起义军中脱颖而出。

其中陈友谅的实力最强,但这家伙下手也最黑。他的发家史就是靠杀死老大取而代之成就的,一直都生活在背叛和欺骗中。先后杀死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倪文俊,自己的好兄弟赵普胜,自己的老大徐寿辉。发生的洪都之战也是因为背叛。

洪都本是陈友谅的地盘,但守城的 将领背叛了陈友谅,带着洪都城投降了朱元璋,对于一直背叛别人的陈友谅来说,他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别人背叛自己,这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越是自己的毛病,自己就越讨厌。正因为如此,陈友谅下定决心要亲自夺回失去的洪都城。

明末李自成北京后,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感谢提问。

李自成攻陷大明国都后不久就在北京登位,然其所作所为倒行逆施,仅仅一个多月时间,便狼狈而逃,最后死在了农民军手里。

李自成本是陕西米脂人,明末时在当地的一个驿站谋差,妥妥的公务员编制。然而当崇祯皇帝裁撤多余驿卒时,李自成不思体恤国君,报效国家,反而是参加了流民组织的***,当上了首领,并把崇祯皇帝拉下了皇位

所幸李自成并没有在北京呆多久,一个多月便狼狈而逃,那么他到底是做了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呢?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便先打开了国库,然而里面空空如也,令李自成甚是失望,无奈之下李自成将主意打到了迎他进城的王公大臣身上,并命令刘宗敏从王公贵族家中搜刮金银,以资军用。


刘宗敏率领麾下军队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北京城的百姓至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么个结局。然而刘宗敏不光贪财,还极度好色。

刘宗敏听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是绝顶的美女,便去吴三桂父亲吴襄府上抢人。本来吴三桂都打算投降李自成了,但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李自成与刘宗敏率领军队征讨吴三桂,却被吴三桂与埋伏好的清军杀的大败。

之后李自成回到北京城灭掉了吴襄全家,仓惶逃出了北京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攻城的真实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李自成 明朝 陈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