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历史之谜,明朝帝王历史

kodinid 5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皇帝历史之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皇帝的历史之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有几个皇帝?分别是谁?
  2. “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为什么明朝皇帝被俘虏?

明朝有几个皇帝?分别是谁?

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 , 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检。

明太祖朱元璋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历时276年先后有十六个子孙后代继任皇位,从太祖朱元璋立国的那天起,明朝注定就不会安生,因农民起义而生,也因农民起义而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明朝皇帝的历史之谜,明朝帝王历史-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史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在明代手工业商品经济繁荣,实为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在明朝的历史记载上只有七千多万的人口,和现代中国十几亿人口相比简直难以想象,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明朝晚期人口已经达到两亿。

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为什么明朝皇帝被俘虏?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明朝皇帝的历史之谜,明朝帝王历史-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怎么会没有记载激烈战事的发生呢?

我刚写完《土木堡之变》的文章,欢迎观看。对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

明朝皇帝的历史之谜,明朝帝王历史-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皇帝的一场贸然亲征故事野史传说共50万明军全军覆没,我考证没有那么多,应该是京师三大营和直隶山东以及大同宣府的守军,加一起25万人上下。

正统皇帝被太监王振蛊惑亲征瓦剌,走到宣府听说前军失利,王振准备回军,想带皇帝去他老家蔚县,走到半路又担心人数太多踩坏庄稼,就原路返回。此时瓦剌军在后面紧紧追随。明军退到怀来附近的土木堡,此地距离怀来县城只有20里,随军大臣苦劝王振让皇帝先行进城,一路上被大臣终日苦劝的王振终于爆发逆反心理,下令就地扎营。土木堡是一个土山,山上没有水源,取水要去很远的地方。第二天夜里,瓦剌大军赶到,包围了土木堡,瓦剌***意和谈,王振让皇帝车驾先行,明军阵型一乱,瓦剌大举进攻。明军将近三天没有喝水,士气低落,被瓦剌骑兵一突,全军崩溃,踩死踩伤无数,随军大臣大多死在乱军当中,王振也被愤怒的将士杀死,明英宗身边只剩两个人,静***在地上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一战,明军25万人溃散,积攒的粮草、器械、马匹丢失殆尽,参加过靖难的老兵和功勋武将被一扫而空,整个明帝国文臣开始势大,为后世太监当权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是,皇帝被敌军生擒,从而引发了后面的《北京保卫战》和《夺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王振大权独揽,排斥异己。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谏言阻止,吏部尚书王直也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不听,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7月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来听说前方惨败,便惊慌撤退。本来,后撤可按原路直线回师,但王振却改变路线,绕道从其家乡蔚州经过,让皇帝到他家去看看,"驾幸其第",以显***风。虽然是这样,王振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就这样,行军路线屡次更改,士兵疲惫不堪。就这样,大军慢慢腾腾,等退到至宣府时,瓦剌追兵又追上来了,王振派军抵抗,结果被打败。8月13日,明军狼退到土木堡,瓦剌军步步紧逼。

土木堡离八达岭居庸关也就一百里的路程。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退入居庸关据守,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一天之后,明军被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便派人起草诏书。王振以为没事了,下令移营取水。这令一下不要紧,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秩序大乱,瓦剌军见此情景,立即发行进攻,明军毫无斗志,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

混乱之中,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地砸了下去。 樊忠不久亦战死。

这时候的明英宗见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束手就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皇帝的历史之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皇帝的历史之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王振 明朝 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