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对待宗教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对待宗教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就文学而言,佛教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佛教的影子。
由于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因此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题材、艺术风格、文学形式、创作队伍等方面
在宗教和文化上,唐统治者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很重视,儒、道经典都 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佛教也得到武后、宪宗等的提倡,其他宗教和学说也未 受排斥,这对文人思想的活跃也是很有利的条件。 “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 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文人共同的风尚,在政治上,他们更往往高谈 “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 韩愈的辟佛老,俨然以天下为己任;柳 宗元的《封建论》更在肯定君权前提下倡言“公天下”。 这种思想活跃的状况,对 文学有相当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 有明显的好影响。道家蔑视礼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在李白等浪漫主义诗 人的作品里也焕发了光彩。 此外佛教的流传,除对王维等作家的思想有影响外,对 变文及其他讲唱文体也有很大的作用。
唐朝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态度?
唐代并没有实施闭关锁国以及后期的海禁政策,反而是鼓励民间的机构与个人进行积极的对外交流。
其中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玄奘法师到印度学习佛经,鉴真***东渡日本去传播唐代的宗教以及文化等等。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件可以看出,唐代对于对外文化交流是持鼓励与肯定态度的。
是开放包容,用夏变夷的态度。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因此在外交上表现的极为开放,一直自信地奉行“中国既安,卷夷自服”的方针。对外商及来华使者的态度上也始终以怀柔为主,这些政策的实行有效的促进了中外文化贸易发展,吸引了胡人来华经商,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自秦汉时期开始,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我国封建专制统清思想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其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而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开放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心态,“华夷一家”的观念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为胡风文化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们不再独尊华夏文明,而是积极吸取其他文化中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东西,使得其他地区的文明在中原地区传播扩散得到了可能。因此古代社会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不同程度的践行着“华夷之辨”、“用夏变夷”的民族思想。
李世民宗教政策变化的背景?
太宗的少年时代正是佛教风靡全国的时期。当时,隋文帝、隋炀帝父子笃信佛教,“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书》卷三五《经籍志》)佛教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入到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崇佛已经成为朝廷内外的一种普遍风气。李氏这个大贵族家庭当然也不会例外。大业二年(606),九岁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亲李渊曾亲自到长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
李世民疾愈后,李渊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奉。这些在李世民幼小的心灵里不能不打下烙印。后来他始终念念不忘儿时的这段经历,曾亲自撰诗赞颂草堂寺祖师鸠摩罗什,表达对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李世民在参与其父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又得到过佛教方面的支持。这种特殊关系使他不能不对佛教产生某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在登位之前就和佛教僧侣交往密切,《续高僧传》卷三《慧赜传》载,武德年间,慧赜和三论宗吉藏法师辨难,李世民“亲观论府,深相结纳,拟为师友”。此外,他与慧休、慧乘、明瞻、智实、法顺等人的交往,也见于《僧传》。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经历,使唐太宗产生了对佛教的信仰。他曾经多次表白过自己的这种信仰。在《弘福寺施斋愿文》里,他自称“皇帝菩萨戒***”,发誓“惟以丹诚,皈依三宝”。表示自己平生的终极信仰是“愿心悟无为,神迁妙喜。策绀马以入香城,蹑金阶而升宝殿。游玩法乐,逍遥净土。永荫法云,尝餐甘露。疾证菩提,早登正觉。”在《大兴善寺钟铭》里,他又自称是“金轮天王”的化身,而今降生帝王之家,是要普度众生使“云和之乐,共法鼓而同宣;雅颂之声,与梵音而俱远。”“希声旦发,键槌夕震。莫不倾耳以证无生,入神而登正觉。”唐太宗对佛教实行的扶持政策使唐初的佛教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被战火焚毁的佛寺重新修复,在战乱中流散的僧尼又回到寺院,大规模的译经事业得到重兴,佛教各宗派相继创立。贞观年间,全国寺数已达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数盈十万”。这虽不及隋代的僧尼数目,但当时全国人口“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那也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总之贞观时期佛教已得到相当的恢复和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对待宗教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对待宗教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