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士大夫精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士大夫精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士大夫大多都是做什么的?
士大夫是指他的政治身份~~~ 士大夫其实是官员制度,主要沿袭西周的,大夫和士都是特权阶级,都是国家的官员,大夫是中高级官员,士是低级官员;而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就是一种泛指,精通百家学说的,有一技之长的,有科举功名的,在任或离任的官员都能叫士大夫。在明朝时期范围缩小了,特指有科举功名的(就是最少中过举人,进士,入过仕途的)
方孝孺的死如何影响明代士风? 他又如何影响明的政治?
方孝孺的死可以看作是士大夫对封建继承体系的维护,这种封建继承体系也可以看成是传自周礼的秩序、规范!在儒家眼里秩序和规范无疑很重要!方孝孺的死从后来明朝士大夫对皇位传承体系中可以看出来,特别是嘉靖皇帝即位风波!在明代加强皇权打压外朝权利,凸显后宫、宦官大权冲击了儒家的一贯国家政治传统!激起大范围士大夫议政现象。
为什么说明朝是士大夫最没有尊严的时代?
弘毅为您解答
宋代士大夫确实是最幸福的,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后,便确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游戏规则,非常***的是,宋朝的历代皇帝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到位,以至于士大夫可以向皇帝直接表达想法,而不担心有性命之忧,最具代表的包拯,就能做到在朝堂上直接怒怼皇帝,甚至喷了皇帝一脸口水,而皇帝呢?只能悻悻的举起袖子来挡。宋朝的士大夫深知,不论怎么得罪皇帝,他们面对最严重后果,不外乎削职贬官流放。在此风气下,宋朝士大夫政治上极为活跃,厉害起来,皇帝也要让三分,他们的政治地位早就超过了尊严这种最低需求,而是能真正左右朝中政局,与皇权分庭抗礼。
到了明朝,士大夫的苦日子就来了。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废除了士大夫的领袖人物,宰相。不仅于此,朱元璋又创造了“廷杖”制度。《明史刑法志》记载: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自古刑不上大夫的惯例被彻底打破,这种不经过司法机构审讯,由皇帝自主决定处罚的制度是对国家法制的践踏,更是对百官的侮辱。这也是朱元璋加强皇权的结果,没有了相权的限制,明朝皇帝在处罚百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鞭死,工部尚书夏祥被毙杖,嘉靖朝大礼议伏哭左顺门***中,进谏官员,杖死、伤者数目众多。
在这里要指出一点,所谓刑不上大夫,并非指大夫犯罪不能用刑,而是对文人要以礼制管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要尽可能的平等相待,臣对君的态度与君对臣的态度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君礼在先,臣子才有义务尽忠,否则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历代帝王都明白这一点,对君臣之礼相对恪守,即使受到皇权打压,这种思想依旧存续。唯独在明朝,对文官士大夫打压最为严重,厂卫与廷杖制度可谓前无古人。
皇权如此践踏士大夫的政治尊严,士大夫也只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最常用的就是“死谏”,比如抬棺进谏的海瑞,这从侧面更加反映了明朝皇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特点,明朝士大夫明知这样必死,且效果不大,但依旧用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争取自己几乎消失殆尽的政治尊严,用死这种强硬手段刻入皇帝的脑海中,逼迫皇帝来重视自己的意见,可见明朝文官的无奈与可悲。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谢谢您的阅读!
不知道你从哪里得到的结论。汉人为主的朝代讲究与士共治天下,明朝朱元璋虽然***无数,但主要还是清洗功勋武将和肃贪,对士大夫阶级没有大肆杀戮,反而很优待,朱棣杀方孝孺十族也只是政治需要,而且只针对个人和家族。海瑞骂皇帝狗血淋头都没事,说士大夫在明朝没尊严有点可笑。
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在明朝,无论多大年纪,无论什么官职,管你状元榜眼探花,只要惹得皇帝老儿不高兴了,就是一顿胖揍,美其名曰“庭杖”。
与宋朝士大夫地位相比,高下立判。
没有地位的明朝士大夫,也成了最美骨气的一个群体。在清兵入关后,刚开始还慷慨激昂的士大夫们,就献上了自己膝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士大夫精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士大夫精神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