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作文

kodinid 3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儿这两本书写的真实吗?请给出详细理由?
  2. 明朝自始至终都缺钱,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吗?

明朝那些唐朝那些事儿这两本书写的真实吗?请给出详细理由?

如果把当年明月比作医生的话,那大明朝无疑就是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当年明月是把大明朝的病症从头到脚描叙了一遍,并且粗略的点出了致使他患病的一些原因

历史的魅力正在于给人以思考和暇想。明朝那些事作者只是用小说的笔法叙述史实。参考的都是正史以及名家文章书籍。真实性不容置疑,但历史的难点在于你不可能百分百地还原场景,尤其是主人公的内心。所以不同学者对同一史实的发展,原因和影响都是见仁见志的,但都是负责任有理论依据的。《明朝那些事儿》里说张居正和冯宝排挤高拱,后来又有陷害高的意图。而百家讲坛郦波先生说那都是冯宝干的,事实上除了张本人,我们都不知他的真实想法。

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作文-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外,《明朝那些事》里的严嵩和方志远先生所讲的人物性格和作风也不大一样。但这个分歧融入了个人情感。 另外还有对万历的看法,《明朝那些事》认为万历二十年之后明政局混乱,但民间繁荣,学术活泼。阎崇年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认为明亡于万历。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在博客上连载的博文,这些博文至今还在,大家可以去看看,基本上都是日更的。

业余时间,要做到日更,要花时间去搜集史料、解析史料、消化史料,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还得用一种大家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说实话,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已经比当时盛行的三无网文和地摊文学靠谱太多太多了。

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作文-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第一篇发布 2006-05-23 18:05:43 到 最后一篇的2009-04-10 19:28:42 ,三年时间,1779篇博文,他坚持下来了,写成这本书时,他还不到30岁。

他当然不可能方方面面考证明白,也不可能事事客观公正判断准确不掺杂个人感情,更不可能没有疏漏、错误。

要说严谨,即便像顾诚先生那样以数十年积累而终成一部《南明史》,自言【不满足于“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而是力求在史实上考订准确】,却也十分谦虚的表示:“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在我涉猎的明清史领域内,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相当有限,许多问题仅具一般常识,甚至毫无所知。实事求是的对待学问,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切忌把治学看得太容易,切忌过高估计个人的能耐”。

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作文-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管是《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唐朝哪些事儿》,历史的魅力在于给人以思考和暇想,两个作者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学识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有价值的。

明朝自始至终都缺钱,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吗?

有点关系

可以举两个例子。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靠草根树皮填饱肚子的日子是常有的事。饥饿一直伴随着他的童年,带给他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希望后代子孙都能丰衣足食,不要再过他这样的苦日子,希望把最好的都留给他的子孙。于是,他规定他的子孙后代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有皇族的俸禄供养,安享富贵即可。这一规定导致老朱家的子孙后代,待着没事干就生孩子,以致于到了明朝中后期,皇族人口数量增至好几万人,这些人就像蛀虫一样,国家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财政负担。

另一个例子是,朱元璋看不起商人。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全家全靠种地过日子,起早贪黑,本本分分,赶上风调雨顺,勉强能得一个不错的收成,一家人能吃几顿饱饭。赶上天灾,别说吃饭了,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所以在农民的思想认识里,这般辛苦用汗水换来的粮食,商人们没做什么劳动,只是把商品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就能赚很多的钱,是很难想通的。这种短视使他看不到商业的价值,以致于他并没有对商业这部分做什么规划,连商业税都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时候,少了很多财政收入。

因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朱元璋出生在农村,出身于农民家庭,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不可避免的带给他短视,尽管他后来接触的人和事开阔的眼界,但是还是能从他的一些举动中发现农民思维方式的印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于明朝历史的思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朱元璋 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