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分为几部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分为几部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早期、中期、晚期是怎么划分的?
1、明朝早期:开创与进取期。这个是从明太祖到明宣宗。也就是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建国到宣德十年(1435),67年。
2、中期,从正统元年(1436)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130年。
改革时期,从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15年。
3、晚期,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亲政,到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隋朝到明朝灭亡的时间轴和每个时期发生的事件
唐朝建立,玄武门事变,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五代十国,陈桥兵变,宋朝建立,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檀渊之盟,北宋灭亡,会宗,钦宗被俘,南宋建立,岳飞被杀,蒙古崛起,金灭亡,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建立,废丞相,杀功臣,设东西厂,锦衣卫,朱棣造反,设内阁,魏忠贤专政,李自成起兵,崇祯吊死煤山。
明朝官制是什么样的?
谢邀,在此向诸君介绍一点明代西南边陲的职官设置情形,望有所补益。
明代曾大力开发西南云贵一带的边区,云贵地区自古至今民族众多,如苗、彝、傜、傣、景颇等,民族事物繁为治理西南明朝***乃广设土官即用本族族长为长官,俗称土官,土官皆世袭,又称为土司,土司名目繁多如(1)宣慰使司:置宣慰使一人为长官,秩从三品,置同同知、副使、佥事、经历等属官。
(2)宣抚司,置宣抚使一人为长官,秩以四品,下设同知、副使、佥事、经历等属官。
(3)安抚司,置安抚使一人为长宜,秩从五品,下设同知、副使、佥事等属官。
(4)招讨司,置招讨使一人为长官,秩从五品,下有副招讨及属吏。
(5)长官司,置长官一人,秩正六品,副长官一人,从七品,下有属吏若干。
云贵地区实行军民合一之土司府、土州、土县,官吏设置同内地,只是数量不多。如贵州的播州扬氏汉人土司,云南的西平候沐氏家族都是世守西南边陲,尤其是沐氏家族至明亡仍镇抚云南边地,数代镇守云南,恩威遍及滇境,为群夷所尊崇,数次试行改土归流之政,设学校,开科举,教化边民。
众土司袭代之时皆要赴北京朝谒天子,以受封职,故有明一代云南土司反叛者少见。
明朝的官制可以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明朝官制的总体特征是:废除丞相,建立内阁。六部独立,直属皇帝。都察院取代御史台,新设六科官。
一、中央官制
1.行政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谢晋和胡广、杨荣等"值文源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初步形成。内阁有票拟权,即内阁具有决策权。何谓票拟权是指各地呈送给皇帝的奏章,在呈送皇帝批阅之前先由内阁学士将处理意见以"小票"的形式贴在奏章上,供皇帝釆纳。皇帝审阅后,撕下小票。用红笔批示,即朱批。票拟和朱批成为明朝的行政决策方式。
明太祖洪武13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职权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至此,延续1500多年的丞相制和实行近千年的三省制宣告终结。明朝时六部地位上升,从原先归中书省和丞相管辖升为由皇帝直辖,成为皇帝之下最高一级政务部门。六部执行皇帝的命令,是执行具体行政命令,办理具体行政事务的部门。
2.军事制度。
明朝兵部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掌管武官选拨、调遣军队之政令。同时,分大都督府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互不统属。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互为制约,避免武将专兵。因而明朝无将帅干政之乱。
3.监察制度。
明朝设置督察院取代前朝御史台,履行监督职责。都察院是明朝最高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百官,提督各道。明朝六部地位提高。同时为了对六部加强监督,创设了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对口监察六部。在都察院和六科两个监察系统之外,明朝还继承了魏晋以来的秘密监视、侦察臣民的做法,组织起了特务网络。洪武15年设锦衣卫,永乐18年设东厂,宪宗又设西厂,厂卫制度的设立,表明了专制皇权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此外,宫内还设有事务机构:宗人府、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司、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分为几部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分为几部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