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正文翻译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正文翻译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时期与朝鲜的朝贡制度究竟是怎样的?
洪武二十五年(1392)闰十二月,高丽王朝由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建立以后,更是奉行对明朝“事大以诚”的外交政策,保持两国历代的朝贡关系。明朝与李朝之间的交往远远超过高丽,使节之间的往来情由主要有:颁诏、封典、告哀、进贺(登极、尊号、尊溢、册立、贺正、冬至、圣节、千秋节)等。
关于贡期,明朝要求三年一贡,这是洪武五年(1372)九月制定的,当时因“高丽贡献使者往来烦数”,派遣官员前往高丽颁布谕旨。高丽仍要求“每岁人贡”。此后高丽基本遵从每年一贡的规定。李朝建立以后,对朝贡次数的要求更为强烈,提出一年三贡,即贺正、圣节、千秋节,后来又改成一年四贡,在前三贡的基础上,加上冬至节的朝贡。这四贡属于正规的朝贡,实际上,两国使者的往来次数远远超过规定的次数。永乐年间(1403一1424),由于明成祖奉行“锐意通四夷”的海外政策,朝鲜的朝贡次数更是成倍增加。在永乐22年的统治期间,朝鲜朝贡91次,平均每年4次。
终明朝之世,朝鲜朝贡最频繁的时期是洪熙、宣德年间(1425-1435),n年时间,朝鲜共朝贡67次,平均每年6次之多。此后,朝鲜的朝贡次数略有减少,但一般不少于一年三贡。明朝末年,改为一年一贡。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依,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朝鲜半岛历朝历代秉承孟子“事大交邻”的原则主动愿与中国交好,并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然而,因历史形势的复杂变化,中朝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而本文以明清两朝朝鲜对官服的选择为研究主题,力图从服饰的角度来***中朝关系。明代之前,新罗、百济、高丽等国家的服饰就“请从中国制”,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国来请求赐予服饰。从中可以看出,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对中华文明的仰慕之情。但要指出的是,在元朝时期,高丽的服饰受到蒙古服饰的影响,与元朝的实力以及元、朝联姻有关。在明朝时期,朝鲜王朝对中国奉行“事大”的基本准则,也充分体现在朝鲜的服饰制度上。朝鲜方面派朝贡使来中国请求赐予王、王妃、世子等服饰。不过,当时朝鲜王朝的一等陪臣只相当于明朝的三等朝臣,由此反映出当时中国与朝鲜是典型的朝贡关系,朝鲜处于藩属国的地位。而到了清朝,朝鲜王朝依然是中国的朝贡国,可是却没有改穿清朝的服饰而依然保留明朝的服饰,一方面与朝鲜王朝对明朝的再造之恩的怀念有关,也与朝鲜王朝的华夷观有关,他们认为明朝灭亡后,中华文明不复存在,而作为“小中华”的朝鲜有责任将这一文明保存下去。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主要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多方考虑没有强制朝鲜王朝改穿清朝服饰。本文认为,明清两朝朝鲜的服饰政策与朝鲜王朝所坚持正统地位的华夷观有重要关
朝鲜王朝是明帝国最重要的藩属国,也是明朝众多“不征之国”中的首位。朝贡体制是古代东方国际秩序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以中原王朝为中心。朝鲜王朝建立以后,频繁对明朝进贡,是明朝所有藩属国中进贡最多的国家。
“威化岛回军”之后,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明成祖夺位之后正式承认了其地位,朝鲜王朝成为了真真正正得到中原承认的“合法国度”。而那个时候,朝鲜半岛对于中原的朝贡制度再次建立起来。
朝鲜王朝对明朝***取“事大主义”,朝鲜国王、世子均由明朝册封,朝鲜国王同于郡王,但得到明朝青睐的朝鲜君主能够使用亲王冠冕服饰。
与如今韩国人自己往脸上贴金的韩国古装剧中不同,古代朝鲜国王不得自称为朕,只能称孤、寡人,只能被称作大王、殿下,不得被称作陛下;其正妻只能是王妃,死后得到明朝允许可追尊为王后;储君称作世子,也必须由明朝册封才能够合法。
历史上,朝鲜王朝与琉球、越南并称中原最重要三大藩属朝贡国,以朝鲜为最。朝鲜王朝每年进贡少则两次,多则三五次。由于太过于频繁,明朝皇帝都感觉非常厌烦,甚至强行规定朝鲜使臣每年朝贡不得超过两次。
朝鲜王朝所在之地向来贫苦,能够进贡的物品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品质不好的柞蚕丝绸、铜矿、皮毛,还有美女。而明朝作为赏赐回报,会回报数倍乃至十数倍的银两珍宝。万历援朝战争之后,朝鲜王朝对明朝更加感恩戴德,只不过明朝后期阉党乱政,加上辽东被后金占据,前往朝鲜册封的使臣甚至变成了太监,压榨索取无恶不作。
最终,满清入侵朝鲜王朝之后,强迫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然而朝鲜阳奉阴违,在明朝灭亡后使用崇祯年号数百年之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正文翻译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正文翻译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