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治国历史,明朝太监治国历史简介

kodinid 4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太监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太监治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太监什么时候崛起?
  2. 为什么明朝出现很多宦官掌管大权?
  3. 明代大太监都有谁?

明朝太监什么时候崛起?

从司礼监职权来讲,掌印太监的权力要大于秉笔太监

司礼监始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最初的职权是掌管宫廷礼仪,之后又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对宦官机构进行调整,司礼监的职权又变为了掌管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票拟、批红制度出现之后,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应运而生。

明朝太监治国历史,明朝太监治国历史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虽然票拟、批红制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实证明批阅大量奏章是一个人难以办到的,尤其是长此以往,对皇帝来说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从明中期开始,皇帝便经常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交给宦官来代批,而经过内书堂训练的宦官也就此开始成为皇帝重要的帮手,这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获得了一定决策权,开始迅速崛起。

从本职工作来讲,司礼监秉笔太监主要负责代替皇帝批红,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则负责最后的审核盖章,如果认为秉笔太监的意见不对,掌印太监还有权将奏折打回去重批。由此可见,掌印太监对秉笔太监其实有一定限制。

为什么明朝出现很多宦官掌管大权?

主要是由当时政治体制决定的,明朝***用的是内阁辅政和宦官辅政双轨道同时运行制度,两者一内一外共同维护帝国中枢机构的运行,皇帝强的时候这是左膀右臂,皇帝弱的时候,这就是两大隐患。内阁强,皇帝就联合宦官,宦官强,皇帝就联合内阁。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普遍较弱,于是帝国就由内阁和宦官轮流把持,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宦官擅政的情况。

明朝太监治国历史,明朝太监治国历史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问的是明朝的宦官体系吧~历朝历代以来,宦官擅权常被作为朝政不修的源溯,而为祸最烈者无出明朝之右。

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成祖给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朝太监治国历史,明朝太监治国历史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之司礼监太监王振

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权力广泛。

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票拟制度——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职权之便擅自更改内阁的票拟。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明代首辅权虽重, 而司礼监制权又在首辅上。”

明代大太监都有谁?

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刘瑾、魏忠贤郑和、汪直、王振、冯保等。

郑和,是道衍和尚菩萨戒的***,也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刘瑾,是明朝第一大宦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正德五年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是明朝著名的宦官之一。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汪直,是明代权宦之一。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贬往南京

王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瓦剌大举入侵。

冯保,是明朝太监,明朝著名改革家,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太监治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太监治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宦官 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