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如何评价明朝刘伯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如何评价明朝刘伯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刘基(故称刘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至顺间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其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洪武四年,赐归。洪武八年去世。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明代刘伯温官是几品?
正一品。刘基生前被封为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正二)、上护军(正二),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死后被追赠太师。要按生前级别,伯爵为超品三等爵,其他官都在正二品左右,其死后级别,就是正一品。
扩展资料
政治思想: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建国谋略: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如何评价明朝号称‘’刘半仙儿‘’的刘伯温?
刘伯温的原名叫刘基,字伯温,很多人叫他道人刘基,家乡是处州青田县,现在的浙江温州文成,也叫他刘青田,元朝末期明朝初期的军事、政治、文学家,也是明朝的开过园需按,因武宗正德9年的时候追赠太师,号文成,后人也叫他刘文成或者文成公。
元至顺间考举进士,此人博古同进,有博通经史,有经天纬地之才,尤其精象纬,博学多识,有人拿他与诸葛亮对比,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的评价。也因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名于世间。
辅佐朱元璋评定天下,论天下安慰,义形于色,遇到急难之时也是勇气分发,人能莫测。大明皇帝朱元璋也因此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也是大有成就刘伯温与宋濂、高启共同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主要成就便是辅佐大明皇帝朱元璋消灭了群雄、且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这当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朱元璋即位的时候,刘伯温请设立军法处,肃正纪纲。也曾尝试觐见建都在凤阳,洪武三年十一月的时候,年俸禄也不过240石。第四年的时候,大明皇帝朱元璋赐其归隐。从此以后只饮酒下棋,从未言其功过。因奸人左丞相所害夺其俸禄,洪武八年,卒。
因其精通天文地理、并发数理等,尤其其诗文古朴雄放,又不乏有抨击统治者的***且同情民间疾苦的作品,一并收入《诚意博文集》。小编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多看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如何评价明朝刘伯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如何评价明朝刘伯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