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人评价唐朝皇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人评价唐朝皇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评价唐太宗这个人?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历史贡献及晚年得失:
一.枭雄。李世民为了取得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有野心,亦有才华。
二.擅用能人。李世民能发现他人长处且不嫉妒,懂得欣赏他人优点。
三. 有强烈的责任心。他勤于政务,有时一连工作几个小时也未停下来休息。
四. 胸怀宽广。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这里便不多加赘述。
唐太宗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给的评价是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的明君。其实,我觉得李世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认清现实,认清自己。因为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君王很少。
他清楚明白隋朝灭亡的原因,所以在大唐建立的时候规避了隋朝问题,以子民为重。
他清楚明白个人有缺点,所以他跟魏征开创出了君臣之间的典范模板。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但是,也有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弟逼父亲退位,以及有传他篡改史书这些负面。
总得来说人无完人,千古一帝!
唐太宗在历史上属于文治武功都比较均衡的一个君主,没有隋炀帝那么极端暴政,也没有汉武大帝穷兵黩武,他对后世影响主要在对外族
包容,对外政治联合制衡,其他都是延续隋朝制度的改革,在前朝基础上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开元盛世打下了丰厚的基础,但被唐玄宗李隆基玩崩了,造成安史之乱,***荣耀急转直下。
中国史上最被认可的4个皇帝,嬴政毋庸置疑,李世民为何争议最大?
中国古代的“皇帝”没有简单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心绝对不是皇帝
而是皇位!
那个位置
是政治架构的中心
是因果纠缠的源头
是欲望和荣耀的结合体
坐上皇位的人,不管他是否仁爱,贤明,残暴,昏聩
李世民是古代贤君的典范,在李唐建立过程中,他战功赫赫;在登上帝位后,他任贤用能,开创了“贞观之治”,并且征伐四夷,彰显***国威,使得万邦来朝,国力鼎盛。
李唐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与李世民的努力密不可分。 不过,皇帝也是一个凡人,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李世民身上,也有一些“槽点”、“黑点”,使得他饱受后人争议:
第一,玄武门之变,他杀死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所有的儿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还抢了李元吉的妻子杨妃。虽然手段狠辣,但宫廷斗争,尚可理解。不过,为了遮盖这段丑事,他让房玄龄等人特意修改了历史,以掩人耳目。
第二,李世民和魏征是千古君臣典范,但李世民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冒死直谏都有沽名钓誉之嫌。据历史学家研究,魏征的建议,多是不疼不痒或者李世民原本就已经同意的事情,而真正违背李世民本心的建议,魏征一条也不敢提。
所以,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发现了魏征不少鲜为人知的“黑历史”,比如让储遂良把他向自己提建议的事情写进史书里,于是颇为在乎历史形象的李世民,十分恼怒,连他亲手写的魏征墓碑都给砸了。
李世民对待手下大臣,虽然没有大开杀戒,但猜忌心仍然是很重的。比如,因为迷信“当有女武王者”夺其天下,大将军李君羡因为小名“五娘子”就被李世民无端***。死忠于他的尉迟恭,也因为在酒宴上争座位打架,被李世民以死亡相威胁。
第三,李世民的“***”实际上水分很大。一些人认为,李世民被四夷称为是“***”,说明其特别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注重民族融合。实际上,李世民对待周边各族,用的还是远交近攻、扶弱抑强这一套帝王权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评价唐朝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评价唐朝皇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