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书生,明朝的书生

kodinid 3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史书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书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书生也有血性,明朝大学上程本直曾为袁崇焕申冤!后为袁崇焕陪斩,你们怎么看他?
  2. 如果把崇祯帝朱由检换成宋高宗赵构,明朝会形成南宋的局面吗?

书生也有血性,明朝大学上程本直曾为袁崇焕申冤!后为袁崇焕陪斩,你们怎么看他?

程本直,袁崇焕的幕僚,什么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跟班!

转载。

明朝历史书生,明朝的书生-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程本直对崇祯说,自己跟随袁崇焕入卫,对路上发生的事情非常清楚,但对客人说,自己和崇焕从未见过面,但愿意为他而死。从《白冤疏》的内容看,程本直确实对于战况很了解,那么他是如何得知的?大概有三种途径:邸报,从别人著述中得知或者道听途说,本人亲历。

一、因为从《崇祯长编》《牧斋初学集》等书来看,当时朝廷的邸报已经失效,最明显的例子是长编中的“止闻在蓟,不闻在通”。并且在随后朝廷下令禁止传抄邸报,所以通过邸报并不能这么清楚的掌握战况。

二、最详细的记载莫过于边事小纪中的《辽西入卫纪事》,但这本书动笔时间在白冤疏之后,程本直到死也没可能看过这本书。道听途说的可能性也不大,反例是文震孟的日记,朝廷官员对于袁崇焕和后金的动向都不怎么清楚,程本直又从何得知?

明朝历史书生,明朝的书生-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只能是本人亲历,但程本直又说自己三次见袁崇焕而不得见,那么就有意思了,如果程本直一直在清军营中,或者为袁和后金来回传递消息,不就解释得通了?

直接的证据就是这一句,皇太极的“谓十五年来未有此劲敌也”,这句话也经常被袁粉拿来为袁崇焕请功。程本直是怎么知道清军这句话的?那个年代可没有扩音器,只能是近距离亲耳听见,那么问题来了,程本直为什么在清军大营中,而且距离说话者如此之近?答案不问可知。


如果把崇祯帝朱由检换成宋高宗赵构,明朝会形成南宋的局面吗?

不可能的!小宋朝偏安一隅,朝臣虽奸但不腐,且无内乱,民众节气还在,虽胆小偷安,但却知共御外辱。明则不同,天灾人祸,奸佞当道,官腐兵匪,民心意乱,已无斗志!有如旧衣服,只靠几块布来补丁,衣服还是旧的。朝代相距甚远,文化思想也不尽相同;无论北宋与南宋,民乱不成气候,这都与文化思想有关。而明,乱象已定,气候已成,任谁都无力回天。比方一下,明末当时背景,有点近乎现代上世纪清末民初时期,如果没有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的崛起,势力强大已为世界多元化,而不是日本一家独大;***如不是整体世界格局的变化,日本占领东北后,同样也能吞并华夏!晚清时期,国家军队以为个人掌控,这与明末很是相似。军队只听给他们利益的官员,而眼里没有国家与皇上(***),这就是与南宋最大的区别。回到主题,朱由检可去南宋,但小老赵回到大明,死的更惨!

明朝历史书生,明朝的书生-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赵构能立住不是因为他多能,而是因为北宋之亡是猝死,和南明相比,在南方没人和他争正统,他是唯一代表宋的旗帜,将领和军队还乐意为他保驾,若他有进取之心,尽复失地都不稀奇。

而大明烂透了,赵构还有本钱作尽弃河北、挖开黄河、丢下扬州军民、激得军方兵变这种大死么?到时候只怕想杀大将求和的机会也要没了。


崇祯帝朱由检换成宋高宗赵构,明朝稳住全国性政权都没问题,最次也是南渡偏安一隅上百年。

赵构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声名狼藉,但他的帝王之术可是甩崇祯帝几条街呢,崇祯帝继位时虽然明朝已经根子上烂透了,但毕竟是二百多年的全国性***,还拥有很多底牌的,操作好了区区流寇李自成又怎么可能打到北京逼死他。

下面我们来看看崇祯帝如何打烂一手好牌的。

崇祯帝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应该是继位后除掉了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然而后续的事件就不是那么美好了,崇祯帝除掉魏忠贤以后,也许是为了加强集权也许是为了防止再出现一个九千岁,在东林党的帮助之下几近催毁了厂卫系统,使当时的厂卫成为摆设。


厂卫系统最大的作用是监督百官,崇祯帝将这个系统几近催毁,使当时东林党渔翁得利,权力更加之大,而要命的是东林党代表的是江南士族的利益,心中是无国无君的,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崇祯帝一朝十七年换了首辅六部尚书级别大员几十位就可以看出崇祯帝驾驭不了东林党,只能通过换人来选出或者培养忠于自己的势力。

崇祯帝通过厂卫系统想加强集权,结果成全了东林党,造成主弱臣强的隐性局面。

明末要命的是遇上了小冰河时期,崇祯帝在位年年都有大面积的天灾,当然北方最为严重,南方还好,并非无可救药。如果处理得当肯定不会出现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首先东林党把持朝政,***受贿在当时成为风气,造成了赈灾不力,而且崇祯帝面对代表江南士族利益的东林党还选择了妥协,没有收商业税,而是加征百姓剿饷和练饷,更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局面进一步恶化。

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很多将领崛起,这种乱世中崛起的将领所属军队更多性质上属于私人军队,这时候已经隐隐有军阀自重的迹象。


而崇祯帝更是昏招连连,崇祯十二年,卢象升被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合伙坑死,崇祯帝被蒙蔽之下都没有抚恤卢象升家人,直到杨嗣昌死后才给予赠荫。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对战李自成时,崇祯帝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战,孙传庭只得率军出潼关,结果战死,崇祯帝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

崇祯帝对于忠心耿耿为朝廷卖命的大将如此,早就寒了其他将领的心,那些乱世中崛起的军阀本来就对朝廷没有多少忠诚度可言。崇祯帝又如此,导致了李自成进军北京时,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却来者寥寥无几,最终悲凉落幕。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把朱由检换成赵构,明朝还是那个明朝,而且我严重怀疑撑不到十七年就得完蛋。


明朝要形成南宋的格局,或者说南明朝廷要想像五百年前一样能够和女真南北而治,其实并不在乎当国的皇帝是谁,而是需要有且只有一个亲王,在皇室被包了饺子的时候可以统帅剩下的人民和军队。司马睿如此,赵构如此,南明也该如此。

为什么只能有一个亲王呢?因为一旦出现多个王爷,就无可挽回地会自己先打起来,这个是封建社会的痼疾,不管是八王之乱还是南明窝里斗,都是这么打的。在正统思想的指挥下,一旦皇室倾颓,近支亲王们率先考虑的都是怎么做到皇帝,而不是怎么挽救国家危亡。

如果把朱由检换成赵构,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赵构蜕变成他爹赵佶,然后在北京上演靖康之耻复刻版。如果没有那个有且只有一个的亲王逃出生天,那历史终将不会发生改变。而按照明代这种滥封王爵的制度,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书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书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崇祯 明朝 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