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熙看明朝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康熙看明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康熙晚年信佛?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8岁继承皇位,在位共61年。他也是一位与佛教有渊源的皇帝。
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是信佛的,史料记载,孝庄文皇后参禅中有境相现前,康熙帝的父王顺治帝也是信佛的,所以对于康熙来说,从小就受到佛学的影响。
康熙皇帝笃信观音菩萨,所以他在位时有意将普陀山建为中国佛教第一圣地,他曾数次下江南,虽未亲临普陀山,但他与普陀山,与观音菩萨的因缘都是非常深的。康熙每次南巡,都给普陀山带去福音。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皇帝染恙。普陀山僧人在普济寺藏经楼上设供康熙长生牌位,祈求圣上“万寿无疆”。康熙病好后,非常高兴,以至后来他六十大寿,将臣下花巨资制作的寿礼五彩珠宝锦绣“万寿龙幛”,赐到了普陀山悬挂。普陀山息耒院大殿,也由此改称“万寿殿”。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三月,御驾杭州。普陀山法雨寺住持性统法师等因为建造寺院短缺琉璃瓦而苦恼,于是便启奏皇上发善心布施,康熙当即布施黄金千两,又恩准将金陵明朝故宫旧殿的琉璃瓦和顶梁结构拆运到普陀,盖建前、后两寺大殿。并赐额“普济群灵”,改名宝陀寺为“普济禅寺”。又赐题“天花法雨”和“法雨寺”额。
1703年二月,康熙第四次南巡时,又遣侍卫进香普陀,赐普济寺御书心经一卷,币金二百两。在以后的几年里,康熙又两次南巡,相继多次赐碑文、题额、币金、佛像、宝印予普陀山。
作为一代皇帝,康熙帝有能力供养菩萨,有能力布施,他也***菩提心,一直在供养着普陀山的寺院,一直在为兴建寺院,弘扬佛法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无论是供养亦或是布施,都是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积福德,所以康熙皇帝在位时建立了多民族统一,领土最大的国家,政治上***取了很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措施,发展了社会经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盛世局面长达115年,从他自己到儿子雍正,再到孙子乾隆。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利益百姓,这跟佛法中讲的利益一切众生是一致的,所以他是学佛,并能很好的用佛的一位有善根,也有慧根的皇帝。
为了实现孝庄太后的这个愿望,康熙皇帝修缮了五台山的庙宇,修建了从京城到五台山的道路、、桥梁,颁发金币。
然而当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有了时间和精力去帮孝庄实现这个宿怨的时候,孝庄已经70岁了。
山路崎岖,五台山又位于“华北屋脊山峰群”,根本不是一个老人能够徒步登上去的。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就亲自代劳,登上五台山,替代孝庄太后拜佛。所以康熙去五台山拜佛,并不是为了寻找顺治皇帝,而是完成一个孝庄太后的愿望。
清康熙皇帝怎么看待明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氏玄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也是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作为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康熙皇帝怎样看待明朝的呢?
康熙皇帝读书像
在表面上,康熙皇帝在政治舆论方面大力营造对明朝的尊敬。康熙十八年,康熙皇帝特开“博学鸿儒”科,设立明史馆,这是在政治上尊明的开始。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康熙皇帝下令停止使用“故明”一词,以表示对明朝的尊重。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康熙皇帝亲自以极高的礼节拜谒明太祖皇帝孝陵,又做文章对明太祖的功绩加以褒扬。三十八年南巡,康熙皇帝题碑“治隆唐宋”,褒扬明朝皇帝功绩。又于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南巡时拜谒孝陵祭祀,甚至以清朝皇帝之尊对明太祖行三跪九叩礼。
康熙皇帝题“治隆唐宋”碑
康熙皇帝的尊明有其非常明确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巩固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的政治统治。刻意营造对明朝的尊崇,并大肆诋毁明末农民起义军,康熙皇帝的本意是营造一种明朝毁于流寇之手,而为清朝所光复的历史叙事。这实际上是在模仿商周之际,边陲小国姬姓周国攻克大邑商建立周朝的历史。最终,康熙皇帝最关心的核心问题还是大清帝国的正统性。所以他一次又一次论证“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熙看明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熙看明朝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