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人文地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人文地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建都在现在的哪个地理位置?
长安,唐代的都城有五都之说,重要的有三个,长安洛阳太原,而其中长安洛阳并为两京,是当时最大的两个都市。
但是论首都,应是京师长安。长安一直是唐的首都,宗庙陵寝社稷都在这里。而洛阳唐初只是行宫,高宗时期为东都,武周篡唐地位提升为武周的神都,还唐后曾以东京称之…安史之乱后彻底沦落,成为有陪都之名而无实的冷宫闲官集中处…待到晚唐长安被毁,其才算得上首都……以唐朝讲,洛阳为次都或陪都,以时间段来分,临唐亡洛阳曾任唐首都,或者武周以洛阳为首都之实唐代的对外交流主要有哪些方式?
遣唐使,和亲,宗教交流,技术交流,留学僧,仿唐制(科举选官),贸易。
唐高宗时,朝廷派遣王明出使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并册封其国王阿史那为军事月氏都督。643年,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回书答聘,并赐给绫绮。
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
628年,高僧玄奘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经典。645年,携657部佛经返回国都长安。754年,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讲经弘法,传布律宗。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教先后传入中国。
技术交流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唐***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尊重外国人员。很多波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待遇。
唐代并州地理位置?
纠正几位答主的一个小问题:唐代大部分时候,是没有并州这个概念的。
最早的并州,相当于现在内蒙古河套、太原、大同、保定一代,但随着时间发展,在隋设置了太原城,在唐开元十一年,整个并州作为龙兴之地就改为太原府,就没有并州这个地理概念了。
唐朝时的气温比现在高,这是不是真的,为什么唐朝那时候的温度比现在高?
中国汉唐时期的确是要比现在温暖,而气温到宋代以后就逐渐降低,而明清则出现了所谓的“明清小冰期”。
我们现在是位于第四纪冰川的末期,所以气温应该是逐渐升高的,至于为什么最近几百年气温会降低,这个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应该和冰期、间冰期的形成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就是地壳和宇宙磁场的问题,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所以现在即使气温升高,也不一定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毕竟在没有人类活动的时候,地球上的气温曾经比今天高很多过。
在商代、汉代很多现在只出现在亚热带的动植物都出现在黄河流域,并且大量繁衍,比如亚洲象,曾经大量出现在现在河南省境内。关于这个具体的有竺可桢写的一篇文章《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文章至今还是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网上也能查到,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气候的这些变化和南北极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南北极的冰盖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而不是原因。至于夏天的气温……一般来说,都是以平均气温为准的,盛夏的气温是否比今天高很难考证。
但是盛夏的最高气温受到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水面和植物多的地方,就会感到比较清凉。而在汽车房屋多的地方就比较热。
再加上现在城市里夏天开空调,排放一些工业和交通废气,这些都形成了局部的热岛效应。
所以我们今天在城市里的人觉得夏天很热。
但是你到附近的农村或者水库边,也许就好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人文地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人文地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