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考题汇总及答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考题汇总及答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17年6月六级真题?
2017年六月份六级真题:
作文考的是高中毕业后选择读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院校的问题,
选择在国内上大学还是出国留学的问题,
在大学应该主修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阅读考的是精英数学竞赛努力使其人才结果多元化。
科举考试的题目出自哪里?
原则上是,科举规定殿试由皇帝亲自命题,不过也要看皇帝是否勤政。想明朝很多皇帝基本都不上朝,更不会出题了。
另外科举发展到后来,尤其是宋朝以后,所有的题目都是出自四书五经这九本书。
甚至明清只从论语中选题,一般科举题目都是当朝宰相出题个别时期也有翰林出题的
历史上的科场舞弊案有哪些?结果如何?
丕休哉
考生买通考官,约定在试卷上使用某些特定的字眼,作为双方暗通声气的记号。宋真宗年间,弥封誊録制度刚刚出台,科场关节***就再次出现,主考官杨亿在开考前招待了同乡应试的举子,交谈间有人让杨亿在科考中给与照顾,杨亿勃然大怒:“丕休哉”(出自《尚书》,是句骂人的话),在场举子以为碰到了钉子,聪明一点的听出话里有话,于是在试卷上写上丕休哉的举子,全部被录取。
清顺治十四年,参加乡试的学生多大5700人,而录取名额只有206人,贿赂两位主考官的人多大上千人,于是两位主考官张我朴和李振业密谋,根据考生地位和贿赂金额的多少来取舍,等到放榜时,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都中举,引起考生不满,到了礼部击鼓鸣冤,顺治帝下旨彻查此事,主考官、中举人员被判斩立决,流放者108人,涉案官员也被株连。半年后又发生了江南乡试案,由朝廷命官方犹和钱开宗主持的乡试放榜后,就有人举报科场有***行为,落第举子群起攻之,顺治帝余怒未消,下令主考官的官职,接受刑部严查,同时中举考生押赴京城复试,第二年顺治皇帝亲自复试中举士子,考生身披刑具来到考场,结果大半士子都有问题,只有吴兆骞有真才实学,不堪受辱,交了白卷,顺治帝感觉没面子,就把吴兆骞发配宁古塔,涉案官员和举子革除举人资格也发配到黑龙江。
腰斩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河南学政俞鸿图的小妾勾结外人,窃取科考试题,藏在俞鸿图的官服中,导致科举出现舞弊,雍正帝大怒,派人严密追查,结果俞鸿图被判腰斩,俞鸿图临死前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雍正帝从此下令停止腰斩刑罚。
说到历史上的科场舞弊案,就不得不说到明朝朱祐樘时期的科场舞弊案。这场舞弊案关乎的是现在一张画卖到几亿天价,在当时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
唐伯虎在弘治十一年,南京应天府的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成为“解元”。当时的唐伯虎,由于小的时候就特别聪明,当他考中解元之后,更是名满天下,到处传着他的传说。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叫唐伯虎的人将来一定是朝廷中的某位大官。
唐伯虎从南京赶往京城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叫徐经的人,这个叫徐经的人,影响了他的一生。徐经考中了举人,在赶考路途中遇到了唐伯虎。由于家中富有,叫上唐伯虎这个偶像级人物跟他一同赶路,顺便进行学术交流,所有费用由他全包。对于这种好事,唐伯虎没有理由不答应。
当唐伯虎跟随徐经到达京城考完试之后,由于唐伯虎是当时最为出名的才子,别人邀请他参加宴会,唐伯虎非常高兴地去应约。就是这一次应约,导致了他一辈子前途尽毁。唐伯虎这个人平时说话特别嚣张,他当初在乡试的时候,和他的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在一起喝酒,就放出狠话,“解元非我唐伯虎莫属”,这一次也不例外,唐伯虎在宴会上也说了一句,“会元非我唐伯虎莫属”,就是这一句话,导致了他后悔一生。
唐伯虎名满天下,是当时最有名的才子,似乎说这句话也并不过分,但是细想一下,就知道这句话错在了哪里。会元跟解元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举人第一是解元,进士第一是会元。进士的考核难度比现在的清华北大难多了,在全国范围内录取的人数多的话三十人左右,少的话可能就十个人左右,而且能够录取为进士的人基本上都是全国范围内的佼佼者,你唐伯虎无非就是从小聪慧,又考中了解元,全国范围内肯定不止你一个天才,可是你竟然敢在宴会上当着大众的面放狠话,非你莫属。
这次宴会过后,有不少学生向考官举报唐伯虎科场舞弊,引起了内阁大臣李东阳的注意。
科场舞弊案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在社会上影响力极大的事情,李东阳一注意到科场舞弊案,就立刻上报给当朝皇帝朱祐樘。这件事情一上报,朱祐樘立刻派人查看试卷,看看这个唐伯虎到底是不是第一名,最后确定唐伯虎的确是第一名,同时还有一个人也被录取了,这个人就是和唐伯虎一同来到京城的徐经。
这件带有特别强烈阴谋色彩的事情一传开,直接在朝廷上炸开了锅。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要求惩戒唐伯虎,徐经还有主考官程敏政。经过朝廷查询,唐伯虎并没有科场舞弊,但是和他一同来到京城的徐经,通过了程敏政家中的仆人得到了考题,所以才能考中进士。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唐伯虎科场舞弊,但是第一,他和徐经同路前往京城,在别人看来关系非同一般;第二,他敢放出狂言,说自己非会元莫属。结合这两点,很难让人觉得唐伯虎不跟科场舞弊案有关。
最终审判结果,唐伯虎跟徐经一同被贬为小吏,终生不得为官。主考官程敏政被勒令退休。本应在朝廷中大显身手的唐伯虎,最终成了风流才子。
明朝对科举考试舞弊是如何惩治?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只允许文人研究儒家经义,严禁他们谈论政事,妄议朝政者不是被冠以谋逆之罪遭到流放、诛杀,就是被朝廷定为永不录用的社会闲人,他们无法接触政治核心,对灰暗的社会现象只能是空悲切,有志文人在朝廷的压迫和无奈的社会现实下,只能绝口不谈政治,空谈仁义礼智信。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化界整体是死气沉沉、万马齐喑。
其实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文史政向来不分家,这完全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文化钳制政策不相符,但为什么明清,尤其是清代对文人谈论政事如此讳莫如深?这也许跟清朝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这个“天朝上国”在清代中后期就逐渐退出了世界主流政治舞台,人心浮动,有识之士纷纷对当朝统治者发出责难,加上西方大国的崛起让腐朽的当朝元老激起了对”蛮夷之地”的无比恐慌,他们更不乐意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谈论任何国家大事,深恐动了国之根本。因此统治者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手段,极力将有新思想、有不满之言的知识分子排除在官僚体系之外。
考生答题
所谓“八股”,就是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八股文的内容全部来自四书五经,内容空虚陈旧,连篇累牍,艰涩而乏味。凡参与科举的考生,必须按照朝廷规定的严格的文体、格式进行考试。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十个部分组成,八股文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文体。比较让考生头疼的是四股,这每股必须有对偶句组成,通常须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深一浅,另有联属,总共合成八股,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到了明清就有了别名,就是“八股取士”。
这对考生的要求非常高,考生必须熟记四书五经及其经卷释义,这本该是考验考生的机会,择优录取当真是可以为国家文化建设增砖添瓦,只可惜这一时期的合格考生,大多是埋首故纸堆,胸中尽有五经典籍,却少了时代发展的新思想,再者,由于社会***现象横生,考生哪有几个是凭着真才实学去应考?就算有,被那限定死的条条框框一约束,还有几人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八股文?学子的思想与才华慢慢被***的科举政策给消磨掉,渐而日益滋生了***的各种手法。 夹带***是最常见的。近代曾发现一套火柴盒大小,但印有30万字的《五经全注》,这是清朝时期科场上***常见的专用书。这套微型的《五经全注》,版面密度极高,全书352页,30万字。它包括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五种儒家经书的全部内容及宋代儒学***的详尽注释。这本标榜为方便考生旅途携带的微型***书,不知道给多少考生带来了光耀门楣的荣誉,也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被它连累的葬送了前程。因为清***对考场***还是严惩不贷的,按照《大清律例》,一旦发现***的行为,考生要戴伽三个月示众,杖刑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
夹带在鞋子中的***手段
***书籍
请人***在这一时期也不少见,如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他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中举人。由于选拔过程繁琐,要层层考试,因此找“***”***虽然命中率高,但风险太大。为防止雇人***,考官在验证应试者身份时,要详细核对考生的体貌特征,考生持履历证,准考证入场,对号入座,这与我们今天的考试形式,有些许的相似。
不过,最让统治者头疼也最痛恨的***现象就是贿赂考官,清初曾发生贿买官员的“丁酉弊案”;顺治年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最后江南16名主官全部被斩决,数十人遭流放,百名考生赴京重考。
清代针对科举***猖獗的现象,统治者对***行为进行了严惩,为了防范***也费劲了心思。比如,为防止考生夹带***,清代规定应试考生只能穿着单层的衣褂、裤袍、帽子,甚至袜子,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搜查,最让考生斯文扫地的是,考生的***也要检查。但无论对******取怎样严格的审查手段和严酷的惩罚措施,清朝选贤任能的科举制度,已和它自身命运一样,日落西山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考题汇总及答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考题汇总及答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