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背景

kodinid 3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由盛转衰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
  2. 为何人们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很模糊?
  3. 怎么评价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

唐朝由盛转衰一般认为是从安史之乱开始,而安史之乱只有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真是唐玄宗托了唐太宗可汗威名的福!不然分分钟又是一次五胡乱华神州陆沉!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大唐帝国经济,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安史之乱彻底把***王朝中央朝廷的威严踩到了泥浆中!从此***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中央朝廷几乎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即使唐朝还有唐宣宗一样的明主,却不得不把一生的精力用在维持帝国的平衡和压制军阀上。

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背景-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吗?很大程度上是的。为什么这么说?安史之乱看似只是一个偶然,是怀有异心的安禄山史思明一手发动的,但是这背后却是帝国军制的剧烈变革。***帝国赖以征战天下的府兵制在唐玄宗时期已经濒临崩溃,大量府兵失去土地沦为佃户,帝国已经无法征召到足够的士兵,因此唐玄宗废除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但是我们也知道,募兵制最大的缺点就是谁养士兵士兵就听谁的,这就容易造成尾大不掉。

***由盛转衰的最大教训就是,武装力量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何人们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很模糊?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所属十五万大军在范阳叛乱,引兵南下。从此长达七年三个月的“安史之乱”拉开了序幕,从此直到公元907年朱温代唐,150余年,唐朝一直在动荡中顽强的生存了,即使出现短暂的中兴,但也无法恢复***曾经的荣光了。而这段历史在人们的心中也是十分模糊的,这是为何?

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背景-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从历史角度讲

我们对乱世的印象普遍不是很好,无论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大乱世,还是各个朝代末期的小乱世,这些时代涉及的人物多、事件多,人们普遍记不清,如果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肯定会比较混乱,人们潜意识中会排斥这些历史。

2、从教育角度讲

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背景-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特意看了看人教版的历史教材(高中的),历史作为高考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的历史大致分为: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内容量十分巨大,这就造成历史肯定不会太过详细,一笔带过的情况比较多,整个隋唐只算作一个章节。

教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早的平台,整个唐史在历史教科书中所占比例都不是很大,别说那一半的***史了。

3、从文化宣传的角度讲

现实中,普通人了解历史更多是通过***剧,然而我国的历史剧太少了,大家更喜欢那些网文大IP的古装剧,即使有投资历史剧的,也不会选择乱世时期的历史剧。因为角色太多,故事线复杂,不好编剧。而且乱世中,负能量的东西比较多,不符合主流价值取向。你看关于唐代的作品,一般集中在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一时代的作品比较多,这一时期也是***乃至中国古代的高峰时期,大家都喜欢看自己最好的时候,很正常。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国力已大不如前,此后唐王朝陷入藩镇割据的泥潭无法自拔,不论在历史书上还是在平常人们的生活中,这一时期唐王朝几乎没有可以拿到国人面前来吹捧的了,自然而然印象也就不深刻了。

一、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前期的历史才是***气象的代表

唐代历史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开元盛世才是***历史的符号。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科书中也是突出前期的历史。

以初中历史为例,关于唐朝的内容很少。

现行的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代历史只有四课,讲述了唐代最重要的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盛世”(中间也介绍了武则天),其次就是盛唐气象(主要唐代经济、民族关系、文学艺术等),然后是唐代的外交,最后是安史之乱及以后的历史。

安史之乱和唐代的衰亡仅仅一开始,而且讲的比较简略。

所以,从基础教育上来说安史之乱的唐代历史,学生基本上就没有学什么,进入高中也没有增加多少,大多数人以后也不会去特别进修,所以总体人们对唐代历史了解的笔记模糊。

唐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

因为安史之乱之后***盛世开始转弱,除了宪宗、宣宗等少数皇帝些许作为,平衡了三方的势力以外,其他皇帝如走马灯,鲜有作为。之所以给人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中央***没有什么伟大的事迹,皇帝们都没有存在感吧。

怎么评价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时间为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时期出现争夺统治权的内战,由于反叛指挥官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称之为安史之乱,同时由于爆发在天宝年间,所以又称之为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上,唐朝所处的社会虽然达到空前繁荣,由于是封建时期的经济发展,出现的土地兼并,也导致百姓过多的迁徙和流亡,唐朝唐玄宗盛宠杨贵妃,所以说当时的杨家可谓是一家独大,唐玄宗每天也是过着荒***烂的生活 。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阶级上,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这一把持就长达十九年的时间,可以说,此人的在职期间,排斥异己,不可一世。由于奸臣当道,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加深了,其中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也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如此的内外交错的情况下,君臣文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内部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也是促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因素,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破坏,募兵制开始代替了府兵制,而募兵制招募来的士兵却受到各地军阀的拉拢,换句话来说,人是国家的,但听的却是各地头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中央军数量压不过节度使,其次是质量太差,主要以打起仗来,绝对不堪一击。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朝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阶层矛盾激化的结果,不仅包括农民与地主阶级关于土地兼并政策和赋税徭役的矛盾,还包括了唐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民族歧视问题。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镇压,但带来的后果让唐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在李林甫的推荐下在进入政治舞台后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在进一步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后,安禄山积极扩军,排除异己,军队数量不断增加,总数一度超过了唐朝都城西安周边的卫戍军队。在权利和势力进一步的加强,终于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动叛变,已图推翻唐王朝。

虽历经八年镇压成功,但消耗了***巨大的人力、武力和财力,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一)[_a***_]数量锐减

安史之乱的八年战争中,主要战争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河北等地,由于安禄山为胡人,其部下也多为胡人,好杀戮,所经之地民众多数被屠戮殆尽。尤其是后期,由于进攻不利,叛军为泄愤大肆屠城。双方阵亡士兵数量不计其数,以至于战争后期都产生了无兵可补的局面。

八年战乱,使得唐王朝人口锐减了60%,这对于唐王朝来讲,即便是镇压了叛军,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二)国家经济的下滑与恢复

战争,是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稳定社会经济,但是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以及人口不足导致生产力下降,地方经济建设是难以恢复的。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安禄山是栗特人,人虽生得肥胖矮小,但深得玄宗和贵妃欢心。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全国尤其是北方的经济的破坏是空前惨烈的。各方都对洛阳、郑州、汴州等地任意掳掠,使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满目疮痍,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人口的锐减。杜甫在《无家别》中对此有形象的描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其次,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中央***的威信一落千丈。战后河北地区基本上仍由安史降将割据,他们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把自己的辖区变成了“独立王国”。而中原一带在平定叛乱过程中新设的节度使,也都各霸一方,不服从朝廷。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了。藩镇不但对抗中央,而且彼此之间相互攻伐,继续破坏着北方的经济。

再次,安史之乱极大削弱了唐朝的边防力量,导致吐蕃南诏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北方人口在战乱中和战乱后大量南迁。迁入的地区,首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汉水流域。这一时期的人口南移,加上东晋以来的人口南迁,进一步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使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这不仅在唐朝,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极为重大的转折。


如果一定要算说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原因,如果实事求是的说。也许还真不能算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身上,当然,更不能算安庆绪和史朝义二人了。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安史之乱治所被平定还是因为叛乱军队内部的矛盾,所以才给唐军有机可乘。杜甫的《石壕吏》说的就是这个安史叛军的情况,郭子仪,李光弼即将在邺城打败安庆绪的时候,史思明搬来救兵,打败了郭子仪等人。唐军战败后,为了下一次的作战需要,连杜甫投宿人家的老太太也被抓到唐军军营中去服役。

安禄山的被杀就是因为安禄山的残暴,以至于部将的不满,杀了安禄山,让安庆绪继位。我们可以这样***设,如果安禄山没有被儿子杀死,在那个时候,一旦安禄山改变对自己占领区的治安问题,以及当时各地观望的军阀们投降安禄山,那***王朝真的要覆灭了。

在安禄山死后,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成为大燕国的皇帝后,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安禄山。当时甚至有那么一种说法,史朝义带人修补城防,大概是因为人少加上修筑面积实在太大,史朝义等人都汗流脊背筋疲力尽了,也未完成要求。就这样,史思明这个暴徒还发出狠话,要是规定时间修不好,把你们全杀了,连亲儿子都不放过。这才有了部将杀死史思明,让史朝义继位的后来。事实上,史朝义大概是比较胆小的人,他的继位完全是部将“推戴”的结果。

当安史这两大叛贼被杀后,叛军内部知道以后的日子,唐王朝肯定能活的久,所以纷纷背叛了可以说是孤家寡人的史朝义。这其中,还有后来河北三大镇的军阀。如果不是他们倒戈,安史的叛军起码还有十万人,继续造反未尝不行。而唐军因为兵力的不足,加上吐蕃回鹘随时可能入侵。所以没有清算这这些叛将。

总而言之,安史之乱其实是没有根本平定的。所以就不能说,是因为谁才平定了安史之乱。后来唐王朝打算对这些安史旧将开刀的时候,甚至有安史旧将在唐朝首都地区大肆制造恐怖活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安史之乱 安禄山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