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知县名单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知县名单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县令是几品官?
明初分县为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已并为正七品。”(《明史. 职官志》)知县掌一县的刑名钱谷等事,狱讼、治安、征收赋税等均须亲自过问。下设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还有典史一人。县丞可以升任知县,县丞以下属吏非经特许不得升任知县。
扩展资料:
明代地方官制
一、二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机构,合称“二司”。
明初沿用元制设行省,洪武九年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有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等官。明宣德年间,定全国分十三布政使司。布政使权势极重,行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一人及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二、道
设道,分两类:于布政使司置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称分守道;按察司置副使、佥事,分司诸道,称分巡道。还在一些地方设整饬兵备道。又有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等。道之制度,在明朝已颇复杂。
三、府
明初改元制之路为府,隶属于道。府分上(粮二十万石以上者)、中(二十万石以下者)、下(十万石以下者)三等,有知府一人及同知、通判等官。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也设通判,但已不如宋之权重,仅为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之官。
明初四杰排名?
明初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
杨基诗风纤巧,咏物之作更为有名。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徐贲诗律法谨严,于三家别为一格。
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其中高启成就最高。“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吴中四杰
性别 男
人物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明初
身份
诗人
地点
中国明代初年吴中(今江苏苏州)的杨基、高启、张羽、徐贲4人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元末曾任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后被谗夺官。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诗风秾丽纤细。
他的诗大多表现维护元朝统治的政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著有《眉庵集》12卷。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不羡功名利禄,他辞官归隐,遭朱元璋忌恨,被株连遭腰斩。
其文学思想主张师古之后成家。
他的诗雄健浑涵,自成大家。
有些描写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有深厚的社会内容,更多的是述志感怀、游山玩景及酬答友人之作。著有《高青丘集》。
张羽(133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本浔阳人,侨居湖州。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明洪武初年征授太常丞,未几被流放岭南,后投龙江而死。
其文章精洁有法,尤长于诗。有《静居集》4卷。
徐贲(?~1379)字幼文,号北郭生。其先为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元末与张羽避居湖州之蜀山。明洪武年任河南布政使,后因事死狱中。有《北郭集》6卷。吴中四杰当中的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以致有人将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知县名单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知县名单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