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事件火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事件火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440年是明朝有什么大事?
1440年,庚申年(猴年);明正统五年。属于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
晚明因政治***、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沐昂讨伐麓川,明朝大军抵达陇把,距离敌军甚近,右参将都督佥事张荣令都指挥卢钺进攻,但大军失利。
张荣於是放弃符验军器等撤离,沐昂等不能援救。大军归还,英宗敕责沐昂等,留沐昂镇守,右都督吴亮、左参将马翔俱被逮。七月,思任发屯兵孟罗,并进攻者章硬寨。沐昂率领都指挥方瑛、柳英等进攻,麓川军逃离。威远川土知州刁盖罕在威江大战,亦获胜。
随後,思任发遣流目陶孟、忙怕等入贡,礼部商议减少其飨赉,英宗称:“彼来虽缓我师,而朕不逆诈。”
遂给赉但不宴请,赐敕谕命。
努尔哈赤的五世祖爱新觉罗·充善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为避兀狄哈野人 ,正统五年(1440年),凡察、董山率残部逃往今新宾县烟筒山,投靠了李满住。由于董山、凡察争卫印,明朝***又增设建州右卫。
1440年,庚申年(猴年);明正统五年。
正统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使用该年号共十四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年九月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即位后次年改元景泰。
故宫的被烧了几次?
第一次“天火”
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初步建成,明永乐皇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转年正月元旦,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不料刚过了四个月,这座金銮宝殿就因雷击发生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全被烧光。
第二次大火
第二次皇宫大火发生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夏天,仍是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被烧,并延烧到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及午门外的左右廊。这次大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改名为皇极、中极、建极三殿。
第三次“天火”
第三次皇宫大火发生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年),仍是三大殿被烧,同时延烧到乾清、坤宁两宫。这时的明朝已到了走下坡路的阶段,国力已衰,因此三大殿的重建一直拖延了三十四五年。这次火灾,同样造成全国性的灾难。为了修建三大殿,所需楠、杉大木要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开***转运,仅此一项就耗银九百多万两。
第四次火灾
还有一次人为的火灾,即正德九年(1514年)上元节乾清宫大火。当时,在乾清宫悬挂的宫灯烧着了毡毯,结果把豪华的大内正宫乾清宫和坤宁宫全都烧掉了。
在唐、宋、元、明、清发生火灾分别该怎么办?
澳洲一场大火让人们对火灾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现在的手段都没有办法扑灭大火,那么在古代发生火灾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国很早就有专业的消防机构,例如周朝的司煊、司耀,宋朝的防隅,元明的救火兵丁,清朝的防范火班等,民间也有火龙会等。这些机构的职能和现在的消防队相仿。
而这些机构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清朝皇宫从顺治到宣统268年中先后发生大小火灾约17起,平均每16年发生火灾1起。相比于明朝,清宫火灾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与清廷防范火班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遇上大的山火,因为火势风势复杂,以现在的技术也不能快速扑灭,要不澳洲也不至于被烧四个月了。而古代条件有限,遇到大点的山火,更没有办法,只能依靠天降大雨,或者是提前开出隔离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火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火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