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黄教历史名词解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黄教历史名词解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雍和宫是干嘛的?
雍和宫是求佛的。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琉璃瓦。
雍和宫明代是太监的宫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成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教黄教的上院,成了清***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蒙古鞑靼部的俺达汗为何会同意与明朝议和?
北方游牧民族,在打不过或打仗成本高于其抢掠财物人口时,就会为了生存,等待时而动猥琐发育,以求其族群生存。而中原王朝的一些利己士绅(用现代讲就是手中有点权的地方体制人员与商贾),就会为了私利而弃国家民族的真实生存情况而不顾,大肆造谣宣传战争的危害,却不言此战争就是放任域外异族而引起的。最终是只看眼前私利而失去抗击外族入侵的最佳时期,而灭亡。
俺达汗和明朝的议和史称“隆庆合议”,此次合议是蒙古首先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打开双边贸易,获取财富。
从嘉靖十三年(1534年)开始,俺答汗为促进草原经济的发展,解决闭塞、单一的游牧经济状况,向明朝发出贸易请求。明朝这边由于腐朽的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多次拒绝了蒙古的贸易请求。于是,蒙古便以武力威胁,多次南下掠夺。其实,由于马匹和后勤等条件的限制,明朝在这样的对战中,很难取得胜利。例如,在1542年,蒙古军队跨过长城,占领州县三十几个,杀掉二十多万人、几百万头牲口,摧毁八万间房屋。
1542年,蒙古南侵
但是蒙古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派出使者请求议和。而明朝这边杀红了眼,把蒙古的使者一连杀了三拨,才开始讨论这件事。直到隆庆四年(1570年)隆庆合议基本达成,在边境十一处口岸开放贸易,此后,双边上百年不动兵革。
隆庆合议后大明和蒙古的边境贸易
为什么蒙古在战争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求议和?
别看明朝这边在对战中处于劣势,而且战争要花费巨大的财政。蒙古在这样的战争中,也有巨大的劣势。因为他们需要的东西是茶叶、粮食、丝绸、铁器等,可是他们一南下,明朝的老百姓早带着这些东西跑了。只能抢到一些人口、牲畜等他们不需要的东西,而且这样的抢劫,也要付出一定的损失,自然没有贸易来得划算。
这就要牵扯到一个财富来源的问题。
马克思告诉我们财富来源于劳动,这完全正确。但劳动还有个效率高低,就是财富产生快慢的问题。在科技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劳动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工!条件合适的人做擅长的事,效率自然就高。蒙古适合放牧,那就放牧好了,明朝适合农耕,那就种地啊。等有产出的时候,两边把多余的产出拿出来贸易,双边财富都会提高,如果没有贸易,有再多的财富也没有用,它实现不了。因此,贸易可以促进双边财富的增长!
所以,别看蒙古人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经济学知识,但他们或许只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就能知道贸易能带来好处,而请求议和;反观明朝这边,自诩文明,却由于高傲而一再阻挠贸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黄教历史名词解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黄教历史名词解释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