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什么时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什么时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科举制度于什么朝代逐渐完善?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①彻底打破了门第限制
②录取范围扩大
③科举名额的扩大
4与做官紧密联系
⑤考试规范严格定期举行
⑥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⑦皇帝掌握权提高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宋代科举与做官是密切相关的)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唐代、宋代、清代哪个时间早些?
按历史时间三国、唐、宋、元、明、清按国力强盛唐、清、明、元、宋、三国按军事能力元、明、唐、清、三国、宋按经济能力宋、清、唐、明、元、三国按本人喜爱程度三国、唐、宋、明、清、元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玄奘法师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城开始出发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长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
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在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回到长安的时间是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过程如下:
1、佛教至隋朝,分为南北二派,修行观点各不相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诚心求知的玄奘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2、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当时唐朝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第二年,玄奘悄悄的自己就走了。
3、玄奘在西天,到过迎湿弥罗国、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等多个国家。并回国后著书《***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4、玄奘在西天的重要修行地点是那烂陀寺,在寺里呆了数年之久,被寺中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在其中学习听讲了大量的佛学著作,后期在那烂陀寺开坛作讲,玄扬佛法。
5、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玄奘在曲女城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大会有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在大会上玄奘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印度戒日朝国王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什么时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什么时候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