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被历史抛弃的军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被历史抛弃的军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啥唐朝军队里没有重骑兵?
这个问题明显错误,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都可以证明,唐朝军队里有重骑兵。
骑兵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兵种,又分轻骑兵和重骑兵,一般来说轻骑兵是指盔甲比较轻便的骑兵,主要负责侦察敌情、骚扰、追击敌军等任务。而重骑兵不仅骑手全身披挂铠甲,往往连马也有马甲,他们在战场上主要负责冲击敌军冲破敌阵的任务。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重骑兵非常盛行,当时称为甲骑具装。依靠重甲和骑兵的巨大冲击力,重骑兵在战场上往往起着决定性因素,有时候几十名重骑兵可以击溃上千步兵。
到了隋唐时代,特别是唐朝,由于要和突厥的游牧骑兵交战,因此确实增加了机动性更好的轻骑兵的数量,但是并不等于就没有重骑兵了,在出土的文物里,就有很多唐代的甲骑具装俑,人、马都披有重甲。
而在文献里也不乏关于重骑兵的记载,像李世民所带的玄甲军,就是重骑兵,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玄甲军“皁衣玄甲”,李世民常带着他们冲击敌军,“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而在李世民击败王世充以后,更是以1万名重骑兵列阵,“陈铁马一万骑”,来炫耀军威。
除了李世民自己所统帅的部队,在边境地区重骑兵也不少,《册府元龟·帝王部·修武备》就提到盐州一次就请领了马甲100副,连马都披甲了,骑手更不可能轻装,所以明显这也是重骑兵。到了唐玄宗时期,郭子仪为了震慑回鹘,也曾经出动甲骑两千,可见此时重骑兵还是非常具有威慑力的。
实际上不仅是唐军,当时唐军的主要对手突厥人和吐蕃人重骑兵数量也不少。在考古发现的突厥人壁画上,马身上都画有马甲。而史书记载吐蕃军中有骑兵“人马俱披锁子甲”,这显然都是典型的重骑兵。既然连对手都大规模使用重骑兵,唐军不可能视而不见,所以当时唐军中重骑兵的数量不会少。
其实唐朝的步兵也是有马的,平时行军的时候都是骑马,到了战场时才下马迎战。也就是说,唐军根本不缺马,而是大唐主动放弃了重骑兵冲锋的战术,因为这种战术不适合亚洲战场。
***在鼎盛时期已经收复了北方草原和大宛、安息、乌孙等几处产马之地,每年十几万匹战马的供应使***军队有了长途远征的能力,在长途跋涉时,战马的数量甚至超过军队数量的2倍来减少人员的负重。这种情况历史上也就***军队才能出现,其它时期战马一直都很稀缺。
重骑兵的主要目的是用马快速的冲击对方阵型,造成对方巨大的恐惧最后阵脚大乱直至溃败。这样的战术在欧洲万试万灵,毕竟重骑兵面对的都是装备比较简陋的部队,根本没办法抵御重骑兵的冲击。
但在亚洲战场,***军队面对的都是凶悍的马上民族,他们对战马的运用比我们还厉害。面对骑兵冲锋时不会产生多大的心理压力,溃败的情况不会发生。反而会看准时机予以对方重创。重骑兵快速冲锋的时候,手里的长矛不能直接刺向对方。因为巨大的反作用力会让重骑兵摔下马来,只能反手持矛向下刺杀。这样一来威力减小很多,冲进敌阵简直和***没区别。这种得不偿失的战术,唐朝军队不会***用。
***军队能够横行东亚,最厉害的强项其实是重步兵。当时的***军队无论是装备、素质、士气还是领导的指挥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并且***军队除了具有游牧民族的凶悍战斗力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那就是无条件执行命令的纪律。所谓军令如山,誓死服从就是从唐军身上体现出来的。
当时唐军在战场上常用的阵型就是“锋矢阵”,最前面的是重步兵陌刀队阻挡冲锋,接着是步、骑兵突击,最后面是***手仰射,直到对方溃败为止。
陌刀队对对方重骑兵杀伤力之大,成为对手的噩梦。也让唐军知道重骑兵冲锋战术,在亚洲根本行不通,不用也罢。
重骑兵在中国,基本只适用于中原内战,双方都是阵地战古典军队的前提下,重骑兵才能发挥其长处。所以我们看到中国重骑兵的辉煌,在南北朝内战和辽宋夏金元内战时期。
而唐朝,也并不是重骑兵就沉寂了,唐朝只是更侧重轻骑兵和骑马步兵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唐朝要对付的敌人,主要是以突厥为代表的草原各部,草原民族的战术方针往往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术,使用重骑兵去对付轻骑兵游击战术,那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唐朝更注重培养一支高机动的骑马步兵,用来在高机动遭遇战中抵御草原轻骑兵的冲锋,同时配合训练轻骑兵或者直接调集其他草原民族的部队迂回打击,这种战术几乎贯穿整个初唐和盛唐时期。
比如,苏定方以少胜多,在曳咥水大破阿史那贺鲁的战术,就是用汉人骑马步兵以方阵消耗西突厥轻骑兵的冲锋,等西突厥轻骑兵锐气丧失、阵线散乱时,苏定方指挥回纥酋长婆闰率回纥骑兵迂回包抄西突厥人,从而取得全面胜利,再让***步兵上马和回纥骑兵一同追杀,灭亡西突厥的战例
以上内容转自知乎
相比于欧洲吗,各个类似于县长、镇长的大公的城堡守卫的重骑兵,中国在古代主要主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四处出击,更多的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军事兵种进行还击,因此负担较重的重骑兵发展的并不多主要以发展轻骑兵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没有重骑兵,毕竟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面对的敌人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统治者的天子还是会发展一部分的重骑兵的,而且由于国力的差距,还是有比较强的实力的。
以隋唐之前的南北朝为例,当时的重骑兵有比较重要的军事价值。是军事中的中坚力量,只不过重骑兵的明名称叫做虎豹骑、玄甲军等。在唐朝的开国时期,重骑兵叫做玄甲军,也曾立下过赫赫战功,在唐朝建立后,重骑兵也出征过高句丽,突厥,其中击溃突厥的决定性力量就是被叫做玄甲军的重骑兵。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是如何丢失的?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设西州都护府,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期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几度易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大量安西都护府驻军被调往内地参与平叛,导致安西都护府空虚,吐蕃趁机进兵安西,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
唐朝到底是如何丢失西域即安西都护府的?这还得提起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由于荒废政治,整天宠信杨贵妃,和杨贵妃夜夜笙歌。很快就给安禄山和史思明有了可趁之机。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和史思明趁唐玄宗无心顾及朝政时,两人发起了叛乱,一度空虚的唐朝,面临突如其来的叛乱,被打得措手不及,长安城都被占领。正是如此,唐朝只能抽取西域的兵力回来平叛。西域一下子就兵力空虚,安史之乱后,此时的吐蕃,终于找到了可以控制西域的机会。联手回鹘,切断了中原王朝和西域的联系,唐朝内部此时无法顾及西域,公元765年,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而安禄山和史思明是胡人,但是,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叛军将领都是***的多,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少数民族叛乱,而是一次争夺唐朝大权的战争。此战过后,唐朝由盛转衰,出现潘镇割据局面。就是如此,当唐朝平定叛乱后,实力已经被削弱,西域又被吐蕃给切断了联系,慢慢的蚕食,唐朝也没有实力和吐蕃去争夺西域的控制权。而安西都护府就成了唐朝历史书中出现的字眼。虽说吐蕃一度控制了西域,但是好景不长,吐蕃王朝灭亡时,西域从中脱离出来。就这样,西域处于分裂状态。
虽说安西都护府一度脱离了中原王朝,但是留在那里的守军,一直坚持四十余年,直到公元808年,西域全部沦落于吐蕃之手。当吐蕃灭国是,脱离出来的西域又是什么样的呢?吐蕃灭亡时,就出现了于阗王国、安西回鹘部、西州回鹘部,后来这两部合并新的一个国家:高昌回鹘王国。又有一部回鹘人翻越葱岭,与中亚的葛逻绿人融合,建立喀喇汗国。他们相继消灭了西边的波斯萨曼王朝,向东又消灭了于阗汗国,和高昌回鹘长期争夺。后喀喇汗国分为东西两部。
12世纪初,北宋北部一个大国崛起:辽国,他统一了北部草原,把势力延伸到了西域北部,可惜没有统一西域。西域有西州回鹘和黑汗。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西征成了他们的首选,整个西域都被纳入版图,不久,由于蒙哥的死,引起了蒙古帝国内部争夺大汗的位置,最终忽必烈夺得,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也没有把西域纳入版图内,而西域却成了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领土,这两国是不支持忽必烈夺得皇位的。
15世纪中后期,中原王朝的大明王朝,把势力伸进到西域的南部,但也没有统一整个西域,朱棣死后,没多久,明朝的势力就慢慢退出西域,无法维持西域的控制权。17世纪中叶,北疆的卫拉特蒙古一支准噶尔人,建立准噶尔汗国,统一了整个西域,而且势头越来越猛,夺中亚,北部,东部地区,而准噶尔汗国矛头直指中原王朝:清朝。攸关生死的局面,清朝不得不消灭准噶尔汗国,历时70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努力,最终统一了西域,命名为新疆,意示着,新的疆土。
至此,西域再一次真正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图中,此时时间为1758年,从756年开始,西域已经脱离重要王朝的统治已经过了上千年,如今能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实属不易,多亏了清朝的贡献。不管清朝如何误国,但在领土版图的贡献上,我们是不能抹去的。没有清朝,按照明朝的版图,经过近代史,只会缩水的更小。到时候,气愤的人会更多。当然在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能只限制于小版图的,数量决定这个民族的走向。
从古代起,西域就和中原脱不了干系,而现在的新疆成了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这是和历史早已有定数的。从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到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再到清朝把新疆纳入版图内,其中兜兜转转,新疆还是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被历史抛弃的军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被历史抛弃的军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